|
图书工作室 讯:
他努力将各种资源聚合商务。他深知,出版业最大的财富是作者资源与编辑团队,商务作为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有责任也有必要加以拓展才能真正延续、壮大商务,为此他甚至最追求利益的时代放弃的许多出版利益,在内部管理上也没有究心于精细化管理,而是委事于人,不居己功却承担责任。今天,出版文化界内虚张声势、追逐利益者当为之汗颜。
杨德炎先生每次应约议事、会友,他无不费心、认真安排,而且全部买单,还总会对朋友讲,专业他不懂,事情相信我一定会办好!在我们十多年合作间,举凡大事、小事,琐事、要事的商议,我们都在各个不同场合得以轻松度过,唯独没在办公室里正式商讨及谈判。回想起来,是多么的幸福和快乐!合作本身不容易,合作大事更不容易,《四库全书》出版又是大事中的大事。如果没有杨先生为我做定海神针,我无法想象如何走到今天。有关此事的过程及他为此的操劳,我当在适当的时候以专文专叙之。这也是我的责任。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受益于杨德炎先生者多矣,亲身所及,无为铭感,我们开始并无深交,却以布衣之身,一直获得厚待。从1998年合作《国学基本经典》到2002年开始投资文津阁《四库全书》,他始终谬赞、厚待我如朋友,还真诚地感谢我对商务印书馆的效力,令我不胜惶恐。他退休前,曾商定让我与商务印书馆合作组建一公司,把我编写的有关商务印书馆的电视剧拍出来,这些我都曾衔命而行,但今天尚未能全部如他所愿。虽心存遗憾,但以杨德炎先生的宽厚,我自度他在天堂,必定也是对我加以宽慰、理解和期待,而不会有责备和他意。
(四)
他是一个放眼世界而又与注重创新的人。杨德炎先生有精通外语之长,虽不专事编辑,但始终努力为商务印书馆开疆辟土,筚路蓝缕。《牛津高阶双解英汉词典》是他主导引进,而今已成为商务印书馆辞书三大“金牛”,他为《哈佛经管丛书》出版合作所付出之多,世人并非全部知晓,也许是视为同道,曾详细给我讲过,他有意将经管类经典作为商务印书馆产品线的重要门类,以《哈佛经管丛书》打头,接下来拟引进沃顿商学院,芝加哥经济学及牛津、剑桥等欧美经管类经典,计划每年几十种——这是多么宏大的一个出版计划。中国经济特续发展和增长,亟待需要西经济方管理学理论,而当下市场又是鱼目混珠,毫无系统可言。杨德炎先生此番构想,正是他基于对时代而作出的判断,无疑是从一个制高点上在为商务印书馆发展,为社会进步而殚精竭虑。我认为,杨德炎先生的遗愿完成尚需付出巨大的努力,但为此而努力是值得的,更是出版界的责任!谁说他于出版是外行!
《四库全书》影印是首次采用数字印制技术,属于全新的出版手段。他不仅全力支持,而且对我仅用不到三年工夫推出第一批《四库全书》而甚感欣慰,他说:一套起印真好,也一直希望到我们的《四库全书》数字印制基地看看,至少给我提了三次,还曾以特有的谦和方式询问:我们整理《钱钟书手稿》,也请你用这种方式印出来行不行?我欣然应允。可见他对新事物的认可。
遗憾的是,杨德炎先生事务繁多,交际又广,最终没有能到数印基地亲自一观。《钱钟书手稿·中文笔记》久拖未出,后来我同继任者王涛先生讲,杨总曾有意委托我数字制作《钱钟书手稿》,自然得到认可。2011年7月,当以数字印刷方式赶印三套送到杨绛先生手中,以贺其百岁生日,杨德炎先生已辞世一年了,而他期待的更大规模的《钱钟书手稿·外文笔记》尚问世无期,是否仍然采用数字印刷则不可预筹,如有需要,我一定再鼓余勇,达成先生之愿。
(五)
他是一个堪称不世出的大出版人。他没有专著传世,也没有译作流传,更没有专文研讨出版、探真馆史,他看似没有什么突出的业绩,轰轰烈烈的举措,但他搭建了一流的平台,更成就了多少作者和出版后辈,他总是以长者风范,提挈后进,他总能让别人在和风细雨中潜心做事,因此,我认为,他是一位不世出的大出版人。依我对杨德炎先生的了解和理解,如称其为大出版家,则一定会表现出他对我罕有的“责嗔”。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