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赵广超:以书为母体 传统的东西可以一代代传下去

赵广超的“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里有一个房间专门摆放与项目相关的小物件,还有许多制作器物的传统工具。

工作室正在运作的一个关于“耕织”的项目,赵广超从线装本《御制耕织图》中打印出插图仔细研究。

赵广超带领团队制作的《香港建造:荷里活道》图书。
从九龙荔枝角地铁站出来,映入眼帘的是一幢接着一幢的工业大厦,底楼的仓储空间敞开着,工人们正忙碌地往货车和手推车上装卸货物。“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所在的亿利工业中心和周围的大厦并无区别,像所有老旧高层建筑一样,这栋楼的电梯人满为患、运行缓慢,而且不断摇晃。为了避免目光交汇的尴尬,人人抬头死盯着指示灯,只想目的地那层的数字快点亮起。赵广超在3楼上了电梯,但直到我们一起走出电梯、他用门卡开了905室的门,我才认出他来。
赵广超在2001年创立的“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去年从中环搬到了亿利工业中心,1年不到,3楼的办公室就不够大了,于是他把负责教育推广的一帮“吵得要死”的年轻人留在3楼,他自己和研究与发展部的8个同事又在9楼租了一间。“就是觉得好像工作室不应该在中环了,在那里很多人来找你,是个总让本来不是朋友的人后来变成朋友的地方。在这里没有人注意你在干什么,很安静。”赵广超在3楼有一间可以睡觉的房间,基本上他算是住在这里,白天就在3楼和9楼之间跑来跑去,要么就在北京的工作室。
1990年代,赵广超作为艺术家在法国有着不错的前景,但他没有继续下去,也是因为“觉得好像人生不应该是这样了”。他的普通话不好,表达想法的时候显得有点费力,但是意思反倒很重而且很明白:“我们那一代有一个现在看起来很浪漫的看法,总觉得生命的阶段都是可以自己拿起来、自己放下的,每一段你能够安顿在上面。在法国我觉得当艺术家其实不大困难的,只是比人家画得好一点而已,他们就说你应该留在法国,入法国籍。我觉得岂有此理,不喜欢别人教我怎么做,生命总是要我自己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吧?艺术也不是工作吧,而是一个本质的问题,怎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去证明自己的本质呢?我觉得不应该由别人来肯定你的本质。”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