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回到香港之后,赵广超在多所学校教书,后来成立“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研究及工作范围从书籍出版延伸至数码媒体、展览、教育项目等不同形式,内容多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以及香港本土文化有关,赞助与合作的机构包括香港政府、故宫博物院、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何鸿毅家族基金等。其中与故宫相关的就包括“紫禁城在我的家”网站、纪录片《卢浮宫中的紫禁城》动画制作、《我的家在紫禁城》系列丛书和展览推广等8个项目,“香港文物古迹的推广计划”也已为体现香港本土特色的荷李活道和大埔碗做了书籍、动画和教育推广。
赵广超和他的团队很擅长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和现代的视觉语言向大众,尤其是年轻群体输出传统文化,他称自己做的事情是“国宝下凡”:“我觉得每一个地方的政府,花这么多钱在整理那些文物,不好好利用一是浪费,二是作孽,你整理好了以后看着它发霉,真是太可怕了。反正我们整个世代也不能摆脱物质,那就好好看着它,不要说一堆很玄的东西。所以我就会去求他们,把做这个事情的价值和他们的孩子联系起来,一般就会有效。”但也不全是赵广超求别人,故宫博物院看到他为紫禁城做的网站之后就主动找上了门。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的《我的家在紫禁城》系列书籍,从文字到插图都很好地诠释了“书之美”。虽然是写给青少年读的,但赵广超希望每个读者长大以后,还可以拿出这些书,把内容讲给自己的孩子听,这样传统的东西就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
B=《外滩画报》 Z=赵广超
B:“我的家在紫禁城”系列图书里,有好多是你和别人合写的,你们是怎么分工的?
Z:这大概是我们的秘密吧。我告诉每个年轻人,我会带着他们去做,他们的名字会出现,慢慢他们要开始自己负责。我总是希望很快由他们去做,再有自己的工作室。本来我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笑),很快就不止我一个了。
B:我还看到有几本是你和工作室的吴靖雯合写的,她的专业不是艺术,那么画画的部分就由你来完成?
Z:画画也是她。我另外的责任就是发掘每个人的潜力,其实她画画是我们里面画得最不好的,可是她做出来的事情挺完整。我告诉她画画不是美丽的工程,美丽是化妆,他们如果写很漂亮的句子,会给我骂的。不要把心思放在装饰上面,你怎么打动人家就要怎么做出来。如果你没有什么东西,就不要骗别人说你的东西很好,应该有这个立场。
B:你同时负责那么多项目,有时间逛书店吗?
Z:我知道有想要的书,就叫工作室的同事去买,逛书店是偶尔。我自己只能消化传统的书,其他的都是贪婪。我的iPad 里有7000 本书,因为下载很容易,结果每次我好像只要看它的书名已经够了,就拥有它了。我觉得对不起自己,我也算搞出版的吧,结果做自己的叛徒。现在出现电子书,我就在想,以前中国不是有石器时代吗?后来青铜出现了,出现后就更要好好想一下石头的用法,我也要更好地去想一下。很多基金支持我,我要想人家支持我的原因是什么,起码不应该让人觉得花钱花得很冤枉,要让他们觉得好,想进一步去做。我还要让社会上的年轻人觉得做这一块是有价值的,起码要有一个成功的案例,让他们觉得原来我做文化也可以安身立命,解决名和利这些现实的问题。每次不同的项目,都要慢慢去想去做,总是安慰自己,文化最莫名其妙和最厉害的地方是它以后才能生效,有时候也要骗自己一下,对我们相信的东西有坚持。
B:你去想纸质书更好的用法,想出来要怎么应对电子书了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