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受到整体规模的限制,无论行业内如何囤积脂肪,不主动进行产业链的整合,影视仍然是一个四面透风的小土屋。现在《小时代》忽然从产品上进行突破,都压根没想着从外围资本环节切入,这明显会让其他出版公司有了另外的念想。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而且人家既不缺钱也不缺人,俏媳妇碰到高衙内,迟早会明抢的。
——受众的粘性
小说和漫画天生比影视拥有更强的用户粘性。作为承载信息的工具,天底下的语言都是一套形容词,“杯子”是用来形容某类容器的,“跑步”是用来界定某种动作的,至于副词、介词就更不用说了。语言有着先天的缺陷,就是边界的模糊性,你必须要用很多的文字,才能描述清楚“多云”是怎样的一种状态,而之所以你会理解“多云”这两个字,是因为你的生活经历让你自动脑补了。我们看一本小说时,读者也是要自行进行大量脑补的,这其实就是一种互动。
各位如果看明白上面这段废话的,就会大喝一声,这不就是用户体验嘛。对啊!影视作品是和情绪的直接互动,而读者对小说的想象,既是个性的,又拥有共性,既是自我的,又是本我的。一本能杀出重围,拥有众多读者的小说,一定是在内容上迎合了他们心理上的共性。郭敬明们做电影,是直接带着读者粉丝群杀过来的。
影视的羊碰到外来的狼
当我们还在努力向好莱坞学习,利用合拍片想偷学点东西时,后院起火了,回头一看,居然是个毛头孩子放的,虽然人家已经三十了。古话说三十而立,何况这还是个商业奇才,郭敬明现在巴不得影视行业的大拿们不接纳他,话也说得狂放,因为你越抵触,观影的那帮年轻观众们就越抬杠。
比一比市场操作:
从市场操作来说,出版行业一直不弱于影视。在我们炒作绯闻时,人家炒的是早恋;在我们感叹人才机制时,人家正在抨击教育体制;在我们终于熬出头混到能站在人民大会堂做不痛不痒的提案时,人家开始谈改革与民生了。前几年,有个出版行业的混进电视界,用出版行业的一些邪招,做了个叫《XX嘎嘎》的访谈节目,这还没播多长时间,大招还没使出来,就因为太出格被禁了。
至于市场化程度,去书店看看你就会知道,他们是在向超市和快消品学习顾客的分类与商品定位,而我们还在哀怨的责怪顾客为啥不看我拍的电影。人家跑签售那是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过,我们跑个首映,有些人还要嫌弃下酒店什么的。
图书出版行业的类型化发展也是从引进类书籍开始的,出版行业有过痛苦的低潮期,也正是在低谷之中开始向成熟市场学习。各种进口的心灵鸡汤、励志小品忽然在某个阶段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流行话题,而背后正是国内出版界的崛起之路。在走过那个阶段之后,出版行业已经成功的将国外的体制和操作国产化了,虽然目前还很粗放,但他们确实在借鉴成熟市场的经验上,走在了影视行业的前面。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