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郭敬明的《小时代》:出版小菜与电影大餐

总结了作为同行的危机感和《小时代》必将成功的主要原因。看到一些业内人士将这篇文章定义为同行吹捧,内心不由得涌起一阵仰面45度的忧伤,继而无法控制住捧臭脚的冲动,继续张文伯的话题,衍生下去。
4月25日,我发过一篇微博,保守的预估小时代会在3个亿以上的票房。我没看过原著,也没看过全片,我所有的依据都来自于我很早前看过郭敬明的一个访谈,还有一些宣传物料。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很棒的产品经理,并且很懂得文化商品的营运规则,他完全具备了当下"制片人式导演"的一些特征。以他所具备的素质,又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肯定能达到基础估值的临界以上,也就是一千万人次,三个亿票房。
到今天,《小时代》会获得超高的票房已成为行业内的共识,只是究竟是5个亿还是7个亿以上,能不能超10亿,大家还仍有争议。我不想继续来谈为什么,因为在我之前的文章中,该分析的都分析的差不多了,我想说的是《小时代》会带来什么。
狼来了
影视行业在中国一度位置拔得很高,并且曾经是由学院派掌握(现在一半还是)。所有还健在的中国电影泰斗中,对电影市场化运作吃得最透的人叫周传基,他是一本好莱坞活字典,但他是反好莱坞的,一生以奥斯卡为耻,以好莱坞的商业运作为耻,他的影视艺术哲学基本上完全代表了一部分学院派导演的想法—— 他现在住在洛杉矶(周老一定是住得离“敌人”最近的中国电影泰斗)。
影视圈,以前这是个小众并且相对独立的行业,大家都是论资排辈着来,和市场关系不大。媒体们基本上是按照从学校的毕业时间来给导演们论辈分的,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把它们形容的跟丐帮长老一样。所以,影视行业内羞于谈市场化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一时半会根本调整不过来。
外行扛旗
电影的中小成本时期,导演都是个技术全才,像中国第一代创业者一样,厂长到车工都可以自己一个人全兼了,然后带着一帮做美术、摄像、灯光的兄弟徒弟,整个剧组就是一个戏班,走哪里带哪里。规模大了后,现在稍微松散一些,各专业慢慢形成自己的小圈子,连跟组司机都分几个派别。很长一段时间里,行业里的信息交流都是口传口的,所以行业资历必然会带来一定的优越感。
当整个电影市场进入“营销时代“,”导演中心制“既给了导演自由,也对导演有了更高的要求,这让一些有着优越感的技术型导演反而忽然被边缘化了。项目管理,消费心理,视觉的流行趋势……这些更倾向于商业的要素,成为导演们需要学习并掌握的知识。至于在技术上的实现,一帮港台专业人员等着开活呢,只要导演有想法,上天揽月下地种田皆可,《小时代》就是郭敬明带着一帮台湾团队搞完的。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