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如果说第一版是“开天辟地”,第二版则是精心打造。在第二版开始启动的时候,已经在上海工作的我从1964年10月26日的《解放日报》和《文汇报》上同时看到关于《十万个为什么》编辑组的大篇幅报道。当时已经处于“文革”前夜,两报都把《十万个为什么》跟“革命化”紧紧联系在一起。就这样,把一本少年儿童读物的编辑工作硬生生贴上“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群众路线”、“革命化”之类政治标签。
《文汇报》同样配发本报评论员评论,题曰《编书要革命化》。《文汇报》的评论称,《十万个为什么》是“听毛主席话,按毛主席指示办事”的“成果”。
《十万个为什么》第二版就在这样充满“革命化”的氛围中进行。很多人以为,在“文革”中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第三版才被打上“左”的印记,其实“左”的影响在第二版时已经渗入。第二版新增的文字显得拘谨。由于第二版强调“联系生产实际”,新增的许多“为什么”脱离少年儿童的生活。第二版剔除了初版中一些不够好的题目,充实内容,分为十四册。按学科门类分册出版,即数学一册、物理两册、天文一册、气象一册、自然地理一册、动物两册、植物两册、生理卫生两册。每册大约150至200个“为什么”。
另外,第二版聘请诸多著名科学家担任顾问,为每分册审稿,以保证科学内容准确。其中的化学分册,是我提议请我的北京大学化学系老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相当于今日的院士)傅鹰教授担任顾问。
《十万个为什么》初版本用的是小巧的三十六开本,近乎方形,便于携带,而且每册封面一种颜色,富有儿童读物特色。据说,由于三十六开本的书很少,印刷厂要把机器加以改装才能印制、装订,很不方便,所以从第二版起改用三十二开本。在我看来,如果坚持用初版本的三十六开本,《十万个为什么》会更受小读者欢迎。另外,第二版的封面则全部用黑色,中间用一红色方块印着书名,虽然显得统一,但是没有初版封面那么活泼。
走过“否定之否定”之路
《十万个为什么》在“文革”中被作为“大毒草”批判。从1970年起,出版了充满“左”味、加入诸多工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文革”版——第三版《十万个为什么》,每套《十万个为什么》达21分册。
1980年《十万个为什么》正本清源,出版了第四版,每套14分册。这次大修订,肯定了初版本的特色,否定了“文革”版本,走过了“否定之否定”的道路。
1999年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第五版,每套12分册。第五版着重补充了诸多新的科学技术内容。
眼下,少年儿童出版社正在加紧《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的编辑工作,每套16分册。由于《十万个为什么》已经是“名牌”,媒体用“翘首以盼”来形容读者对第六版的期待。正因为这样,《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将在背负着极大期望值的压力下去完成。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