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微信,请扫二维码
 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冰河图书工作室 >> 联系我们 >> 【出版资源】 >> 【综合资讯】 >> 正文

叶永烈:我与《十万个为什么》的半个世纪

[ 来源:佚名    点击数:1686    时间:2012/2/18    编辑:冰河 ]
冰河文化图书策划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编辑组稿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加工修订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图书插画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个人出书业务介绍

 

 

图书工作室 讯:

叶永烈:我与《十万个为什么》的半个世纪


《十万个为什么》笫一版


2000年叶永烈在北京书市为第五版《十万个为什么》签售现场


    在中国,《十万个为什么》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书。自从1961年4月出版以来,50年间累计印数已超过1亿册。1999年,《十万个为什么》被评为“感动共和国的五十部书”中的一部。《十万个为什么》从2011年3月启动第六版的相关工作以来,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据少年儿童出版社统计,短短几个月内已经有100多篇报道见诸报刊,这些报道没有一篇是他们刻意组织的。《十万个为什么》仍拥有广泛的影响。

    1960年,我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此后50年间,我参与了《十万个为什么》各版的写作,直至参与第六版的工作。在这里,我以所见所闻追溯:半个世纪之前,《十万个为什么》第一册第一次印刷只有5000册,后来怎样成为发行量过亿的“超级畅销书”?

    结缘上少社

    我是个早熟的作者。11岁时发表了第一篇作品,19岁时写出第一本书,20岁时成为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最年轻也是写得最多的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20岁的时候,我还只是北京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一个大三的学生怎么会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

    我从小喜欢写作,1957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后,我开始用文学笔调去描述化学,发表了一篇又一篇关于化学的科学小品。1959年暑假,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同学们几乎都回家了,我独自呆在宿舍里读书和写作。我写了十几篇化学小品,先后在北京一些报纸上发表。9月1日开学那天,我逛海淀新华书店,见到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塑料的一家》,就买了下来。这本小书给了我莫大的启示。因为我写的化学小品大都关于有机化学,而有机化学的“主角”是碳元素。于是,我忽然有了“灵感”:何不把那十几篇化学小品编成一本《碳的故事》?就这样,我花了半个来月时间完成,投寄给少年儿童出版社。

    后来我才知道,我的第一本书落在编辑曹燕芳手中。她比我大15岁,是从四川大学物理系毕业的青年编辑。她首肯了我的书稿并提出修改意见。这样,我在10月13日收到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审稿意见,认为书稿可用,但要做些修改和补充,书名也从《碳的故事》改为《碳的一家》。半年之后,我平生第一本书出版了。

    为《十万个为什么》挑大梁

    非常幸运的是,由于《碳的一家》文笔活泼,我竟然被少年儿童出版社看中了。当时,曹燕芳正在编《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她邀请我参加写作——这就是远在北京的我参加《十万个为什么》写作的缘由。

    我记得,曹燕芳给我寄来一份化学分册的“为什么”清单,要我试着写几个。我写了5个“为什么”寄去,她一面热情地给予肯定,一面指出不足,然后要我继续写下去。我当时就像学生答题似的,按照那张清单所列的“为什么”写下去,每写好十几个就寄去。曹燕芳看毕,又随时告知意见。就这样,我一口气为化学分册写了一百多个“为什么”。有的“为什么”是清单上没有的,我就自己出题自己回答。

    直到好多年后我才知道:当少年儿童出版社给我寄那份化学分册的“为什么”清单时,其实每个“为什么”都已经有稿子了,他们组织好多位上海的中学化学教师写好了化学分册。编辑部后来大批采用了我的稿子,为此得罪了一批中学化学教师……《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初版本共收175个“为什么”,我写了163个。

    接着,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潘勋照、洪祖年、张伯文又约我为《十万个为什么》其他分册撰稿,即天文气象分册、农业分册、生理卫生分册。我为天文气象分册写了27篇,为农业分册写了89篇,为生理卫生分册写了43篇。

    我是《十万个为什么》初版本写得最多的一个作者──初版本最初出5卷,共971个“为什么”,我写了326个。

    《十万个为什么》的酝酿

    少年儿童出版社酝酿出版《十万个为什么》是在1958年秋,正式启动是在1959年秋。

    我注意到,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每一册的编著者名单中都有“山边石”。后来一打听,原来“山边石”是“三编室”的谐音。《十万个为什么》是由少年儿童出版社第三编辑室编辑的,当时的三编室主任是王国忠。

    2000年1月15日,我曾经请王国忠回忆《十万个为什么》编辑经过。据他回忆:1958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书数量“大跃进”,但是质量大幅度下滑。在1959年迎接国庆十周年的时候,少年儿童出版社决心吸取“大跃进”的教训,出点有质量的书。编辑们在学校进行调查,发现学生们爱问“为什么”,从1959年年底开始,准备着手编一套问答式的大型自然科学丛书。王国忠说,当时受苏联伊林《十万个为什么》的启示,也受《科学画报》“为什么”专栏的启发。

    我说,早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过一套《自然科学知识问答》,有点类似《十万个为什么》,作者是葛佩琦。我曾经访问过他,他原本是学物理的。我也看到过少年儿童出版社当时出版过一本墨绿色封面的《一百个为什么》(1957年4月版)。这些都是采用一问一答形式的科普读物。

    王国忠说,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是完整的作品,而他设想出版一本类似于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各篇独立的科学小品集,篇幅比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大。

    当时为了给这套书取一个响亮的名字,编辑们想出二十几个书名写在黑板上。最后,大家不约而同选中了《十万个为什么》这个书名。

    《十万个为什么》编辑组共5人,即曹燕芳、黄廷元、张伯文、洪祖年、潘勋照。其中曹燕芳一个人负责数、理、化三册,其余几位在当时是新手。

    美丽的误译

    如同王国忠所言,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书名是“借用”了苏联作家伊林的同名科普读物,只是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多了个副标题──“室内旅行记”。至于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如他自己所言,是借用英国诗人吉百龄的诗句。

    2009年2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告诉我,他所带的一位研究生张善涛打算来找我,为的是研究《十万个为什么》,写作硕士论文。我跟张善涛谈了我所知道的《十万个为什么》。他对《十万个为什么》这一名字进行了深入研究,写出硕士论文《新中国科学传播视野下的〈十万个为什么〉探究》。

    据张善涛研究,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书名是从伊林的同名科普读物那里来确切无误。然而,伊林称他的《十万个为什么》来自英国诗人吉百龄的诗句,则要打上问号。

    伊林在他的《十万个为什么》扉页上引用了英国诗人吉百龄的诗句:

    五千个在哪儿,

    七千个怎么样,

    十万个为什么。

    亦即:

    Пять тысяч Где,

    Cемь тысяч Как,

    Сто тысяч Почему!

    但是英国诗人吉百龄的原诗是用英文写的:

    One million Hows,

    Two million Wheres,

    And seven million Whys!

    译成中文就是:

    一百万个怎么样,

    两百万个在哪里,

    七百万个为什么!

    这“seven million Whys”(七百万个为什么)被译成俄文时,怎么会变成“Сто тысяч Почему”(十万个为什么)呢?张善涛认为这是俄译者的误译,而由于他不懂俄语,无法对此进行深究。

    伊林是根据这“误译”的吉百龄诗俄文版中的“Сто тысяч Почему”作为书名,而把“Сто тысяч Почему”译成中文“十万个为什么”是准确的。

    在我看来,俄译者的错误是个“美丽的误译”。因为有了这个“美丽的误译”,才有了《十万个为什么》这样响亮的书名。倘若把书名叫做《七百万个为什么》,那才别扭呢。

    《新民晚报》总编辑第一个叫好

    《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是陆陆续续付印的。当时是编好一册印一册。值得注意的是,我从手头的《十万个为什么》第一册(物理分册)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版本的版权页上看到,第一次印刷仅5000册。这表明,《十万个为什么》在一开始并没有被看好。但《十万个为什么》第二册(化学分册)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增加到2万册,这说明这套书出版之后被看好。

    1961年6月1日,《十万个为什么》第一、二册在全国上市。1961年5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上海23日电,报道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六一”新书,其中提及:

    《十万个为什么》分五集,“六一”前能和读者见面的是第一、第二集(物理化学部分),书里有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启发少年们去思考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这可以说是关于《十万个为什么》的最早报道。从报道中可以看出,《十万个为什么》最初计划出版五册。

    接着,《文汇报》在1961年6月1日的报道《品种增加 题材扩大 质量提高 少年儿童读物受到孩子们喜爱》、《解放日报》在1961年6月2日的报道《叔叔阿姨热情关怀 庆祝活动丰富多彩 广大儿童欢乐愉快度节日》也提到《十万个为什么》。也就是说,《十万个为什么》最初是作为迎接六一儿童节的新书之一见诸于媒体。

    我注意到,第一篇给《十万个为什么》以高度评价的书评是1961年6月4日《新民晚报》署名“言微”的《和孩子们一起学点〈为什么〉》。“言微”是《新民晚报》总编辑束纫秋的笔名。他独具慧眼,在六一儿童节时路过书店,从众多少年儿童读物之中发现了《十万个为什么》。当时,他只读到《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第二分册,便给予这套丛书以热情的肯定,第一个站出来鼓掌。

[1] [2] [3]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 下一篇文章: 2015年文化改革发展完成10项目标
  • 策划组稿业务介绍】【设计制作业务介绍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读了这些书,谁都能写好今年…[3645]
  • 2019年“扫黄打非”十大案件…[6828]
  • 2019阅文女频年度好书榜日前…[16536]
  • 2019图书市场报告发布:新书…[2855]
  • 北京阅读季:北京阅读空间漫…[6583]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企业出书案例展示:《员工培…[10351]
  • 企业出书案例展示:《华夏银…[9225]
  • 本公司企业出书业务介绍[63900]
  • 科普类读物插画选登(单色灰度…[10925]
  • 健康科普类读物内文插画2[10864]
  •  
     相 关 文 章
  • 中青布鲁姆斯伯里公司成立 首…[1842]
  • 3小时订单破千万!2020浙江省…[1701]
  • 培养阅读力是塑造孩子学习力…[1975]
  • 中少总社“父母学习计划”燕…[1680]
  • 2020年10月中国青年阅读指数…[1719]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2020 北京汉图图书公司        站长:冰河        页面执行时间:78.1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