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老杨说:“打字排版、封面设计、校对插图等辅助性工序,全部社会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最大限度精简社内人员。保守估计,在社外起码有300人给我干活。通过合同,按照商业法则与相应的公司进行规范而稳定的合作。这种合作成本低、效率高、互利双赢。凡是与我合作的都很愉快,因为活做好了,都能及时拿到钱。这些年我从来没有拖欠过合作伙伴一分钱。”
没有教材只靠图书市场零售,如何快速做大?
早些年,一些出版社对书商还在另眼相看的时候,老杨就开始和民营书业广泛合作,实际上,老杨真正的目的则是瞄上了其背后的出版资源。但在当时的环境下,要在政策上找到合理的依据还是很难,但老杨就像改革开放初期那些先行者一样,有勇又有谋。老杨自己找到的依据是:既然国家容许书商策划内容,说明书商做内容合法。如此一来,出版社采用书商提供的内容当然也在合法范围内。在发行领域,国家一直容许民营资本甚至外资进入,那么,书商发一部分书到二渠道也是可以的。老杨并不一味强调坚持主渠道、二渠道统发,他的理由很简单:一本书如果全由出版社包发,最终的结果肯定好不了,因为没有给编辑留出口。编辑认为自己的书主渠道发行不适合,二渠道却未必不适合。所以在新世界出版社编辑自己认可的书,就由编辑自己发二渠道,编辑敢给二渠道发行,说明编辑对书有底气。当然这种模式由编辑自己投资,社里不出一分钱。但多年来老杨一直坚持投资可以多元化,不过主渠道一本不放,二渠道可以放开;但书商给管理费、但社里不发的书一本不做。经过多年的培育,新世界出版社越做越大,越做越强。据相关统计,该社在全国图书市场销售排名已达到第21名。
目前,新世界出版社对编辑分配方式的创新程度超出了一些出版社的想象。2006年是三七开,2010年主二渠道都由社里发的书则改成35:65,让编辑得到了更多利益。老杨的要求简单,只要编辑把钱给出版社挣回来就行。老杨认为,只有这样有出有进的机制才显得灵活。因此,有了明确的政策,一些编辑敢拿自己的钱投入。所以,新世界出版社编辑里有开宝马、开凌志、开大奔的,比老杨这个“老板”更为风光。
老杨心目中的出版社品牌是什么?
新世界出版社这几年在出版和发行圈内异军突起、小有名气,有人问新世界的品牌是什么,新世界有品牌吗?老杨对一个出版社的品牌有他的独特见解,他说:“有人认为一个出版社能出一些有价值有品位的甚至能得奖的书,才是这个出版社的品牌。但我认为这是不全面的。一个社的品牌应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一、能出版一批好书(好书应该是大众喜欢的,能真正通过销售卖到读者手中的书),也可以说是有价值有品位的好书;二、有一定规模,如果这个出版社发行规模只有几千万元,怎么能叫有品牌呢?三、必须要有较好的效益,自认为出的是好书也有规模但没有效益不挣钱,事业没有发展,这怎么能叫有品牌,出版社的品牌是有好书,有规模,有效益。”老杨笑着问:“新世界出版社基本做到了这三点,你说有没有品牌?”
每本书是一个细胞,而每个细胞是一个“股份制项目”
前几年在出版体制没有大的突破的时候,出版社不能融资,不能贷款,甚至连存款都不能有第二个账户。如果仅用社里的自有资金做书来发展,怎么能快速发展呢?但体制的约束不可能让出版社变成股份制出版社,不可能让民营资本进来,更不可能让本社职工持股。如何解决体制性障碍,解放思想,如何才能既不改变出版社的性质,避开股权问题,又能获取资本、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呢?
老杨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经营模式。每一本书是一个项目,每个项目的资金来源是多样化的,销售方式是多渠道的,一本书可以社里投资,也可以民营公司投资,也可以是本社职工投资;而发行可以社里发主渠道,二渠道可以放开。大家都关心投资的盈亏,都关心每本书的命运,每本书都与个人利益挂钩,这本书会赔吗?新世界的每本书都是一个各种投资渠道、多种投资主体的股份制项目,它是一个鲜活的、跳跃的、具有活力的细胞。新世界出版社是由这些具有“股份制”基因的活的细胞组成的,能没有活力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