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定制”成为版权贸易新趋势
经过这些年的积累,输出版权的中国图书已不算少,但产品与需求的错位始终是“走出去”的主要障碍之一。很多业者表示,今后中国图书版权输出的关键,在于对海外市场需求的“各个击破”,了解每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需求,并据此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定制”因此成为2010年版权输出的关键词。
此次现代出版社销售到法国墨兰出版公司的“中国元素”系列图书是采取由出版社主导的方式定制而成的:由出版社选人写脚本、找画家画插图,最后由资深出版人进行合成。其结果是最终的成品从内容设计到画风都很符合欧美国家的欣赏品位,之前其英文版版权早在去年已经成功销售至美国。与之相似,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此次与牛津大学出版社用6年时间合作开发的《牛津·外研社英汉汉英词典》也是一个由中英两国专家合作开发的定制产品,因此也更加符合当前海外汉语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另外一个例子是“中外出版深度合作项目”,该项目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外国优秀出版社牵头,邀请两国优秀作家在同一题材、同一体裁之下进行创作,同时约请两国顶级翻译家与插图画家为对方国家作家的作品进行翻译和配图,最后两部作品将被装订成一本完整的图书,分别以两个国家的语言在各自国家出版发行。本届BIBF期间,人文社已与希腊方面达成合作。
通过定制的方式不仅可以在某些类型的图书版权输出方面打开缺口,更可以开发新的国家市场。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傅里甫认为,国内科技图书版权输往欧美的难度不小,对地方科技社来讲更是如此,因此该社借力中国援非中长期规划,比较早就开始跟非洲等新兴市场进行合作,向纳米比亚等输出了医疗和农业类图书,具体是邀请双方相关部长和中国驻当地大使写序,作者来自援非医生,同时也请对方的专家参与审稿,以求符合当地的语言习惯并避免犯忌。从目前推进的情况来看,除向当地赠送三五百本样书外,主要采用实物输出。他表示,这种输出方式的好处一是能得到对方和政府的重视,二是内容可以复制,针对不同国家做些细微的调整。
“定制”的前提是对于海外市场的透彻了解,因此打造一支过硬的版权经理队伍就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近两三年的版权输出工作一直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该社社长贺耀敏就认为,这种局面的形成有赖于版权经理人队伍的持续建设,目前人大社国际合作室已经有七八个人专门负责版权工作。不仅如此,人大社国际合作室更通过与海外出版公司的合作,将国内其他出版社已有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出更多的外向型图书。
“定制”化版权输出更为彻底的做法,是在海外成立出版公司专门策划中国主题图书。此前记者在采访北京汉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常春时,他就表示希望借助过去几年与日本当地出版社的良好合作关系及对于本日出版市场的了解,在日本成立出版社,盘活中国的出版资源开发符合日本读者口味的中国主题图书。在本届BIBF上,中国出版集团就与日本东贩株式会社签署了合作协议,在东京成立中国出版东贩股份有限公司,借助日方出版企业的本土优势,编辑策划中国主题的系列图书,确保出版的图书进入日本主流文化渠道。
数字技术的引入也为版权输出提供了新的可能。现在的版权输出已经不局限于单纯的实物输出、纸质版权合作,而是开始出现电子版权的合作。此前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魔术笔记”丛书就可在苹果官方应用程序商店(App Store)上免费预览和订购。此次某出版社数字出版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该社已经与苹果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出版社专门为苹果官方应用程序商店定制了一批电子图书,这些图书不仅有多个语言版本,而且还配上了视频,为保证电子图书的销售,这部分产品将不会再推出纸质图书。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人大社与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公司、商务印书馆和荷兰威科出版集团分别签署的合作协议,也都是中方通过外方的数字出版平台向海外发布自己的产品,这不仅大大缩短了运作周期,也更便于中方出版社及时了解海外市场的需求,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