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中国有句老话,‘多个朋友多条路’”,荷兰威科出版集团首席执行官南希·麦肯斯基在与商务印书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仪式上的这句话,令在场的许多人莞尔一笑。国外出版商对中国俗谚的熟稔应用,无疑是中外出版人交流与合作加深的一个缩影。
从2010北京国际出版论坛,到“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国际出版家对话,从“中国文学图书与国际市场”研讨会,到中印出版商圆桌会议,从国内实力出版集团召开国际合作项目全球推介会,到中外出版大鳄纷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一场接一场的头脑风暴、智慧碰撞中,“出版国际化”、“合作共赢”成为高频热词。
正如柳斌杰在北京国际出版论坛上的主题报告中所做的分析,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出版业呈现出兼并重组态势进一步加剧,新兴业态成为国际出版业增长的动力,合作共赢成为共同选择的新特征。
中国出版业开展国际合作的范围和领域正在不断扩大,从单一的图书出版合作模式已经走向多种出版物形态的合作,版贸品种、数量、结构和范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中外出版企业共同合作开发的出版项目和种类越来越多,中外出版企业采取参股、联合、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的案例越来越多。
上述态势,在此次BIBF上得到了印证。海外实力出版集团、出版社成为大赢家,如圣智学习集团、威科集团、艾阁萌集团、培生集团、麦格劳-希尔、剑桥大学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格外活跃,那一张张已被中国出版人所熟识的大佬面孔出现在多场活动中,“赶场”成了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其布局中国市场的战略意图尽显。与此同时,不少海外中小出版社承担起版权贸易中坚的角色,韩国、日本、法国等出版机构业务繁忙程度不输英美,工作扎实到位。
与“后金融危机时代”是全球出版业共同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不同,“后主宾国时代”则是对中国出版业的追问与考量。“1号馆冷8号馆热”恐怕是不少参展商的体会。犹记得2009BIBF,各大出版集团全力备战法兰克福主宾国,纷纷将BIBF作为大战前的热身与练兵,为争取版贸好成绩而精挑细选或量身打造的优秀产品多,洽谈活动多,营销力度大。而今年BIBF国内展团的表现一路看过来,多少有点“体力透支”的感觉——有分量的产品、有看点的营销活动均相对减少。一位出版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法兰克福书展时大家就在讨论‘后主宾国时代’的话题,现在看来,有的确乎是应验了。”
然而,记者更看到,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出版业格局在过去一年风起云涌的变革中也发生着巨变,“强者更强”的趋势越发明显。一批已上市或拟上市的出版集团借力资本市场,不仅在国内出版业动作不小,还把视角伸向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如中国出版集团、时代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等(相关报道详见本期2版《出版集团,“上市者”更上位》)。一批大社名社也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中显示出了实力与品牌效应,并以更加务实的作风为自己赢得机会。高等教育出版社、外研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都强力推进与国际出版业的合作,9月1日下午临近闭馆时间,浙江教育社的版权负责人还与洽谈伙伴谈兴正浓……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