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一个是图画暗示的故事;还有是文字与图画相结合而产生的故事。绘本可分为下列四种:用图画来说故事的图画故事书;教数字、字母与形状的概念书;教童谣、童诗的韵文图书;用图文传达知识的知识绘本等四种。 可以说,一本绘本是由图画、讯息与书三种元素所组成,但它的运用却依赖四种语言来完成,包括图像语言、文字语言、文脉语言和空间语言。其中图像语言与图画元素有关,文字语言传达表层讯息(如故事情节),文脉语言则处理深层讯息(如故事文化脉络),而空间语言则将硬邦邦的书籍装帧变成有生命的艺术活动。我们在阅读与赏析绘本时,也可从了解这三元素、四语言入手:观赏绘本里的艺术之美;聆听绘本里的故事和语文之美(亦即说故事的艺术);探索绘本的文化脉络;体验绘本的戏剧演出。 熊亮(作家、画家、绘本艺术家):做中国原创绘本,不能苦口婆心地做,要怎么好玩怎么做。一个绘本故事,可能不用讲什么道理,就是好笑。但这个好笑也是不一样的,要给孩子留出一个亲身“发现”的时空。 所以我们在绘本中设置场景,让他们逐渐进入,保持他们发现世界的能力,并且让他们觉得好笑。即使在做低幼绘本时,我也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过于简单。很小的孩子,也应该可以感受到一种“被打开”的理力。真正的幽默是微妙的,是孩子对语言、对图像和文字背后关系的豁然开朗的理解。而孩子的幽默感和大人是不一样的。大人的幽默感通常有一个经验参照,你讲述一个与经验不同的故事,幽默便由此产生。但孩子们是没有经验参照的,他们只是一种秩序的建立,在故事中建立,在故事中改变,在故事中看似破坏又得到重建,这样才能让孩子理解变化,并让他们觉得有趣。要懂得并画出孩子的那种幽默感,还是蛮有挑战性的。 颜小鹂(蒲公英童书馆总编辑):图画书的最佳创作状态必须考虑两方面的因素:创作者的内驱力;出版方编辑专业的理解与配合。前者好理解,就是这个故事不仅文字作者喜欢,图画作者也能找到感觉(或者说兴奋点)。然后是文和图创作者达成故事讲述的合力,目标倾向故事的表达。即文字作者和画作者,要对故事进行充分沟通,把双方对故事中各自想表达的意思交流清楚,达成共识,然后去找到表达的方式,这种方式绝对不是谁将就谁,也不是图片说明文字,而是对故事中核心人物情感的理解达成高度共识。 当图画脚本初步完成后,文图作者再次交流,且在创作双方互相肯定对方的基础上,主动地去追求更高的品质。在这种交流和肯定的基础上,才能使创作者愿意站在对方立场去赋予故事更多的感情和想象力,达到更高层次的表达!这就是我想说的作者双方的内驱力。作为一本绘本编辑,也是绘本完成的关键。编辑是桥梁——作者之间和市场之间,首先要跟文图作者对故事本身的理解达成共识,然后再倾注热情地去配合。比如参与文图作者的讨论,给出对这个故事的意见,并实时把控创作过程中不偏离核心,更要尊重创作者的表达和控制时间节奏。还有一个需要明白的是,协调文图作者间的关系。让文图作者既能表达自己又能站在对方立场去理解各自的表达。另外,编辑还需要处理内容与排版设计、制版及印刷装订等绘本呈现等环节,这些事情看起来简单,其实不简单,做不好不仅让创作者有意见,更让作品品质受影响。所以,好的状态不仅包括创作者也包括编辑,共同努力才是正道! 唐威丽(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图书中心文学一部):图画书的创作,不管是独自完成,还是合作完成,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在图书出版前,图画书的创作一直不算结束。从最初的创意,造型的构思,到文字的表达,图画的呈现,图文的碰撞,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图画书最佳的创作状态,我想大概是所有参与到图画书创作出版的人,包括作者、画者、编辑,装帧设计都能被这本图画书激发出最佳状态,从而促使这本书孕育出勃勃的生命力。 2018年6月我们出版了一本新童谣绘本《小老鼠又上灯台喽》,这本书由知名阅读推广人袁晓峰和童书插画家赵晓音联手创作。袁晓峰最初的童谣脚本里出现最多的就是“吱吱喵喵汪汪”,画面要怎么去展现呢?经过作者之间的充分沟通,赵晓音在画面上做了探索,将中国汉字的美学特征跟儿童画结合起来,形成了字里有画、画里有字的独特风格。这种表达方式让我们无比惊喜,也赢得了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主席亚当娜、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前主席玛利亚的高度赞许,画面跟童谣建立起了更加紧密、有机、动态的连接和融合。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者是卜凡,她在文字的排版中,也抓住了文字的“画质”,让文字“动”了起来。比如在“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叽里咕噜滚下来”这句话的排版设计中,“叽里咕噜滚下来”这几个字,卜凡巧妙地将其设计成往下滚的样子,整个画面意境都生动活泼起来,简直妙不可言。 5 国内为什么难形成类似国外“YA”读物板块? 关键词 土壤未具备 创作主体待培育 郭六轮(海燕出版社儿童文学编辑部主任、河南省儿童文学学会秘书长):还没有形成,至少我也没有看到,所以我也认同这个视点。其实,沉浸在一些文本编辑的繁琐之中的我,之前对这个话题并没有在意,因为对所编辑的作品本身的人文价值和美学追求做到职业性的关注和把握就已经占去了大量时间——你瞧,我这样说的前提很明显,我也基本没有进行过YA文学的编辑与策划。我们看到国外“YA”读物板块的扛鼎之作:《麦田里的守望者》《杀死一只知更鸟》《巧克力战争》等等,这类直面少年的主题作品,也多是在已不再Young的Adults中的文学阅读者阅读。国内YA读物市场一直没有真正引进朱迪·布鲁姆的作品,就是我们还没有形成YA读物板块的明证。 问题简单化是我们许多人的阶段性懒惰与偏执的标志。分级阅读推广的劲头现在好像已不大了。而今的大环境是,低龄化读者正作为写作主体进行培养。这个困局若要“破”,需要前提条件,如改变中考与高考模式,让Teens真正有阅读、思考的时间,有参与社团性的文史哲讨论的空间,唯此,YA读物的板块才能形成,才能有YA文学作家群体出现,而这当然也是相辅相成的。YA读物的写作与阅读是以Crossroads为核心题材的,是对成长、徘徊、选择、蝶变的文学挺进。而我们的Teens的读物“主体”是教材教辅与赛特雅思,对于YA,没有“次体”,是单向的人生选择。 啰嗦一句,YA等于Teens,我们也希望着See YA! 6 在中国做原创IP开发到底难在哪里? 关键词 价值内涵 文化包容 产品体系化 巩少华(国开童媒(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首先先弄清楚什么是IP,然后弄清楚如何评价IP的商业价值,再来看有较高商业价值的原创IP需要哪些因素,这样我们也就知道了在中国做有较高商业价值的原创IP的难点是什么。另外,作为出版人,我认为对待原创IP的开发需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是知识产权的意思。而在出版业,我们谈论的IP概念不仅包括了知识产权,还更多关注内容和形象,因此,可以说,一个游戏、一部影视剧、一本小说、一首歌甚至一句短语、一张画、一个造型都可以称为IP。IP可以理解为品牌、内容、产品、产权的结合体。当我们谈论IP的商业价值时,会更多地聚焦在知名度(或者预判具有潜在知名度)的、产业链拓展的可能性、或产品形态延伸的可行性等等。我们通常用这些标准或者属性来评价IP的商业价值。 有较高商业价值的原创IP需要具备哪些因素呢?我认为,首先这个IP要有一个明确的初始核心领域(用户或者生活形态或者艺术形式),也可以理解为核心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内涵,只有明确的价值内涵,才会有拓展发展的可能;其次这个IP在初始核心领域具有较高的喜好度,喜好度是知名度的基础;第三是这个IP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否具有产业拓展的可能和多元化。我认为国内原创IP的最大困惑是没有真正做到初始核心领域的内涵研究和呈现,过于乐观或过早地从产业链的角度去规划IP运营。 另外,我更想强调出版人对于原创IP的心态要平和,首先要分清作品和IP是两个概念,一个好的作品,不一定能形成产业链化的IP;不要为了IP而IP;另外要勇于包容文化创作的多种可能性和承担可能的商业风险,在更广泛的作品中不断挖掘和筛选、培养IP项目。 杨子卿(童立方小行星品牌出版总监):从消费端来说,原创IP的最终销售者往往是0~6岁左右的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内,国外引进童书占据很大一部分市场。究其原因,一部分是因为中国父母普遍有“崇洋媚外”心理,而且针对这个年龄段,IP形象往往以动物为主,不存在太大的文化差异性,具备普世的价值观,所以有广泛流传的基础。另一方面国外引进的IP,成体系、功能性强,且大多是经过市场检验,有沉淀价值的产品,家长接受度更高。 对于出版端来说,引进国外IP,操作相对简单,出版更为快速。反观国内IP创作,前端策划选题能力薄弱,好的创意点子匮乏;中端编辑、作者、绘者资源稀缺,优秀的创作者被互联网和其他行业吸走且制作成本大大提升;我们的插画师和作者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契合,大多属于独立的两个个体,常常会遇到图文不能互相达意的尴尬。原创IP开发制作难、周期长的问题凸显。后端产品销售也成困局,原创产品相比引进产品,定价低,渠道折扣力度大,导致利润薄弱,严重影响创作者热情。再者,国内原创IP似乎一直在走娱乐化这条“错路”。纵观这几年的国内原创IP,培养了两个“典型”——喜洋洋与灰太狼和熊出没。孩子特别喜欢看,但是家长普遍不买账,除了单一的娱乐性,没有任何教育价值留存。 那么国内原创IP是不是真的就没救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可以试着从这两个方面来探究。首先原创IP的开发要注重内在的教育功能。迪士尼只有一个且几乎不可复制,纯娱乐化的产品可能会成为爆款,但是很难有所沉淀。寓教于乐说起来很简单,实际操作上就会发现困难重重。原创IP开发者应该更去关注整个产品设计中带有的教育功能性,弱化娱乐性,以教育性为主,娱乐性为辅。教育功能性往往体现在儿童的行为认知、习惯养成、性格培养等方面。将正向积极的IP形象和带有教育功能的故事结合,形成1+1大于2的效果。其次就是体系化。一个是内容的体系化,多而全的内容体系用以覆盖消费者的基本痛点,培养用户依赖性。其次是产品结构的体系化,形成有效的产品矩阵,互补长短,除了纸质书出版,也可在音频、动画、周边产品开发上尽早布局,达到不断曝光,反复刺激市场的效果。 7 国内外奖项繁多,到底以什么标准衡量一本童书的好坏? 关键词 实践阅读 文质兼美 方卫平(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在中外文学的发展历史上,在我们的日常文学生活中,文学奖项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以儿童文学奖项来说,从众所周知的国际安徒生奖到美国的纽伯瑞奖、凯迪克奖、瑞典的林格伦奖,从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到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青铜葵花奖等等,这些奖项以不同的定位,不同的覆盖范围,不同的专业目标,为儿童文学的整体发展设置标杆、褒奖佳作、提供助力,为广大读者的文学阅读生活引领方向、提供参照。国内外奖项繁多,到底以什么标准来衡量一本童书的好坏?这个问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的确,儿童读者与成人读者,市场选择和专业判断,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审美趣味,都会导致看待儿童文学的标准既有重合,也有分歧,儿童文学的诸多奖项之间,情况也常常如此。这种现象,提醒我们要尊重儿童文学艺术的多样性,关注儿童文学标准的复杂性。同时,我也认为,儿童文学评奖标准最重要的立足点,既非评论的权威,也非市场的业绩,而是可以清楚地看见和谈论儿童文学的文本艺术。它的儿童观念的现代与进步,它的童年趣味的真切与丰厚,以及它将这种观念和趣味付诸文学演绎而造成的富于独特魅力的语言艺术,大概构成了可用来评判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的基本标准。对于儿童文学来说,她有别于一般文学的地方在于,儿童文学作品如果只有读者追捧而无评奖的专业认可,往往很可能难称佳作,但是,也不存在只有评奖肯定、而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