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华东师大社:以品质求生存、以品牌赢市场
编者按:出版业转企改制后,大学出版社在学术出版方面,除了肩负着社会效益的重责,也承担着推广学术、创新学术的使命,为此,不少大学出版社开始积极拥抱市场,迎接挑战,从出版、发行、营销等多个环节入手,不断在学术出版中注入市场化基因,推出了一系列“双效”统一的精品力作。其中,已经走过60年历程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称“华东师大社”),依托母体大学优势,坚守大教育理念,选择以品质求生存、以品牌赢市场,在学术出版市场化方面表现突出。
学术图书的市场化,对提高大众整体文化层次、扩大学术图书消费与生产、刺激学术创新的意义重大。尽管市场环境、新技术在不断更新变化,但华东师大社的学术出版却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这家建社60年的老牌大学出版社,到底有什么秘诀?
以大教育为本,坚持品质出版
早在1992年的“东山会议”上,华东师大社的市场意识就已经萌发,推出了一系列市场反应良好的精品力作,孕育了《非洲通史》《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等著名品牌,奠定了华东师大社在学术图书市场化方面的优势基础。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学术出版品质与规模均傲然卓立。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文字发展史》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经典与解释”系列已出数百种,蔚为大观,泛学术出版物“薄荷实验”同时获得学界和市场的认可。

《中国文字发展史》
该社社项目部副主任朱华华认为,华东师大社在学术出版方面持续赢得市场认可主要有两点原因:
第一,内容为王,坚持出精品,走高端之路,以品质求生存。华东师大社对待学术出版的态度很“严苛”,从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到装帧印制,在每一个细节方面下足功夫。自建社以来,华东师大社便形成了良好出版品格,全社上至领导下到学术图书编辑,始终坚守着这样的出版信仰。由此而来,一批批高质量的学术著作不断推向市场,不仅使华东师大社得到了学界的认可,显著提高了该社的学术品位,同时也赢得了市场和读者的认可,打破了学术书不赚反亏的尴尬境地。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