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为什么要改变以往多年来孩子们一上学就学拼音的传统呢?温儒敏说,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要降低学习的难度。
不仅是语文,对于今年九月新入学的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品德课也换上了统编新教材《道德与法治》,而对于初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的历史课也换上了统编新教材。为什么这三科要换上国家统一编写的新教材呢?教育部负责人讲,统编三科教材是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为了编好这三科教材,教育部组织全国专家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140多人,历时5年才编写完成。
语文教材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5年前,温儒敏受命担任小学和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总主编,感到压力很大。如何选文,是编写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

“这个教材是公共知识产品,它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需求,同时又要讲规律性,讲教学的规律。我们考虑了经典性、可读性,适合语文的程度,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太深也不行,太浅也不行,甚至篇幅长短都有要求。像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苏州园林》,像《中国石拱桥》这些都是老课文,启用了很多老的课文,经典的课文。”温儒敏说。

除了经典老课文的大量回归,以前社会上流传的“鲁迅文章大撤离”说法也不攻自破,这次新教材,小学选了两篇、初中选了7篇鲁迅先生的作品。为了让孩子们利用黄金年纪多读多背传统文化经典篇章,这次新教材小学语文共选优秀古诗文129篇,比原来人教版教材增加了60篇,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比原来人教版教材有所增加,并且体裁也更加多样。
减少文章数量,引导课外阅读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刚上初一的孩子们的第一堂语文课,是学习朱自清的著名散文《春》。新教材在课文之前,就特别教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方法,“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培养孩子们的读书习惯,教给孩子具体读书方法,这也是统编语文新教材的突出亮点。在小学阶段,特别开辟了“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栏目。在初中阶段,除了朗读,还教给孩子们默读、精读、快速读、跳读等的具体方法技巧,并且设置一定数量的自读课文和名著导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整个教材虽然课文数量有所减少,但是衍生阅读量大大增加,引导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