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同类书分析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如前面提到的市场角度,还可以从内容、经营、作者、读者、表现形式、装帧设计和增值服务等角度进行分析。为了使内容简要易懂,现将同类书的具体分析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体现,有不全面、不到位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之所以要分析同类书,是为了继承和创新。如果同类书分析得很好,但却不能体现到图书的创新和差异化上,那么就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我们一直强调图书策划要实现差异化,但并不是要盲目地求新、求怪、求不同,而是要挖掘那些读者在乎的、竞争对手没有的、我们自己擅长的东西。只有满足这三点,我们的策划才能实现有效的差异化。
一、从读者角度来说。读得悦心、学得顺心、看得舒心,是读者对图书的粗线条要求。这三条看似简单,却对图书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外观要美,内容要适读、精练、通俗,版式要能突出重点,最好能有立体化的增值服务。
内容是读者购书的主要选择点,也是编辑选取同类书的关键点,那么内容的差异化就必然成为图书策划的核心。我们要通过不同的读者定位,锁定读者需要的而竞争对手又缺乏的内容,通过设计与内容配合的体例和版式,对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梳理,突出内容的侧重和差异化,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二、从作者角度来说。为川者,决之使导,好编辑是作者的导师,能够引导作者写作,帮助作者成长,而不是作者写什么,就出版什么。这一点也能体现编辑的职业价值。我们一定要向作者强调实现图书差异化的重要性,并为其提供实现差异化、突出作者自身优势、有市场竞争力的策划方案。这样,编辑和作者之间便会水到渠成地建立起信任和依赖关系,作者的忠诚度自然就会比较高。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