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少儿出版人都在焦虑什么?看少儿社掌门人如何化解
商务君按: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认为,少儿出版如今面临着近忧、中愁和远虑。今年一方面由于原材料上涨导致的成本增加,另一方由于电商的折扣战,挤压了出版社利润空间,同时市场主体竞争加剧,盗版层出不穷,这些都是少儿出版的近忧。而今年的教材改革,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会对一些专业少儿社产生影响,同时国家对引进版权的限制还会持续,这些可以说是少儿出版的中愁。从长远来看,少儿出版与基础教育脱节现象严重;少儿出版存在被渠道绑架的困境,这些又都是少儿出版的远虑。这些问题都是让少儿出版人焦虑的所在,那么接下来少儿出版该如何做?在日前召开的第32届全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年会上,30多家专业少儿社的社长进行了头脑风暴。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少儿图书出版经历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阶段。除了专业少儿社外,非少儿出版社也纷纷涉足这一领域,在全国580多家出版社中,约550家参与出版少儿图书。2016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共出版少儿图书4.4万种,增长19.1%;其中新版图书2.5万种,增加0.3万种,增长15%,增长速度惊人。目前少儿图书约22.21万种,开卷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零售市场少儿出版规模近150亿,市场占比已经达到23.51%,超过社科类图书排名第一,今年1-5月少儿出版规模达到177亿,少儿出版市场占比上升至25.27%。
不难看出,少儿出版已经成为中国整个出版行业中最具活力、最具潜力、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的板块,成为一支拉动并提升中国出版业发展的“领涨力量”。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少儿出版当前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原创能力严重不足,部分出版单位严重依赖引进版图书;重复出版、跟风出版的现象仍然存在,违背出版规律,野蛮生长的现象凸显;市场的无序竞争进一步加剧,少儿出版缺乏集体溢价能力,下游逆向控制和挤压导致上游出版商利润不断下降;以及哄抢作者、哄抬版税等乱象频出。那么,如何在未来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下一步该如何走?如何适应教材改革的新需求?这些都是少儿出版人一直焦虑和思索的问题。
坚持价值出版、品牌出版
在中国出版协会少年儿童读物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简称“中少总社”)社长李学谦看来,10多年前,少儿出版社的“当家”产品更多是引进版和公版书,几乎没有原创图书。如今,单就去年中少总社出版的760种图书中,原创图书占比高达91%,并且当前少儿图书市场的动销品种80%是原创,75%以上的市场规模来自于原创图书。这足以说明,中国少儿出版已经完成了由中国加工向中国制造的转变。仅去年,少儿出版上报选题61700多种,少儿图书市场动销品种达到22万种,可以说,少儿出版已经完成了“由少到多的”转变。这种快速的发展,是靠全行业投入大量出版资源来实现的,是典型的粗放式增长。
那么,接下来少儿出版要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就要完成“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品牌”转变,完成“由多到好”的转变。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张克文认为,中国少儿出版要回归价值出版,分别把社会效益、质量效益和品牌效益三个维度作为出发点和中心方向,做到不忘初心。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简称“湘少社”)社长胡坚表示,对出版业来说,不管是“中国创造”还是“中国品牌”,原创才是核心竞争力。
儿童文学图书出版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打造出了一批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在当下,除了让优秀儿童文学作家推出顺应时代脉搏的作品之外,更要注重新生代作家的发掘和培养。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简称“浙少社”)社长汪忠介绍了浙少社近年来的一些经验:从2015年开始,浙少社开始筹划“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获奖书系”,为国内新生代儿童文学作家提供了广大的创作舞台。同时,汪忠表示,专业少儿社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做好主题图书出版。近年来,湘少社鼓励和支持编辑们大胆发掘原创,既要培养童书领域的新作者,又要把成人文学作者“拉进来”。如该社出版的“红辣椒书系”就是一套以湖湘文化题材为主的原创现当代儿童文学作品。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陈效东也谈到了在原创方面的体会,近年来该社的“海峡童书”取得了很大的社会影响,不仅提高了出版社的价值,得到了市场和社会的认可,也形成了自身的出版特色和出版品牌。陈效东认为,专业少儿社只有坚持专业出版,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不用担心别人来挖墙角。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