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日前召开的“出版‘走出去’项目申报、管理与实务研讨会”上,助画方略创始人、国开童媒总裁侯明亮发表了主题演讲,分享了关于中国少儿出版“走出去”的思考,并提议通过策划和实施“绘本中国计划”等项目改变中国绘本市场现状,增强原创绘本“走出去”的竞争力。(本文根据公开演讲整理,未经本人确认。)
基于儿童阅读心理、社会教育的需求,全球各国的童书通常都蕴含普适的“人之初、性本善”等情感内容,可以有效抵御世俗的意识形态和偏见影响,从而保持孩子们最初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此同时,少儿出版物趣味性居首,故事为其灵魂,以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地打破了成人世界不同文化、种族之间的隔阂。因此,少儿出版“走出去”,是中国出版物、乃至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前沿主力和“排头兵”。
“走出去”形式升级,坚持品牌内容为核心
何谓“走出去”?最常见的形式有三种。首先,是版权输出,即产品“走出去”。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容易实现的一种形式。近年来,我国出版物版权的引进输出比差距逐渐缩小,版权输出数量激增,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从中国作家频频获得各大国际奖项可见一斑:作家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刘慈欣获2015年雨果奖,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
产品“走出去”的最佳境界是品牌“走出去”。只有打响“品牌”才能在没有国家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做到可持续的国际化。国外出版社很多都有品牌支撑,无论是文化内容还是产业经营,都是经过细心打磨的。但卖品牌不同于卖产品,需要出版社真正将内容价值作为目标并努力实现价值最大化。在产品之外,要聚焦品牌形象和产权,大力开发产品周边或是品牌授权。近几年,中国原创少儿出版物精品不断涌现,很多名家名作都跨出国门,叫好声不断。此时,正是将优质中国童书产品转为中国童书品牌,并向外推广的好时机。
其次,是项目“走出去”。这种形式通常适用于比较复杂的、研发周期比较长的出版物,且大多需要中外双方合作。比如,中译出版社近期与印度、土耳其、格鲁吉亚、波兰、埃及、越南、罗马尼亚、捷克、法国、拉脱维亚等国的10位汉学家签约,邀请外国作家撰写中国图书,更接地气地讲好中国故事。在各种形式中,项目“走出去”能使中外双方在项目合作中,互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未来,这将会是最具活力、不可或缺的文化输出形式之一。
再次,是资本“走出去”。中国少儿出版资本“走出去”的案例已有不少,其中,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完成海外并购后,很快就拿下了创美国童书销售纪录新高的《冰雪奇缘》版权。但我们也有很多资本“走出去”是不成功的,出版社在国外购买了房屋、土地,得到了国家支持,却没有产品和市场。
借鉴优质资源,开展国际性操作
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出版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得最为迅速、规模最庞大,形成了许多大型跨国出版集团,如培生、汤姆森、贝塔斯曼等,目前英语出版市场基本上也都被这些少数的跨国出版集团占据。这些跨国出版集团,大多紧盯国际出版市场,这是其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比如,英国DK公司坚持将图书销售到10个国家以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图书获得相应的收益。因此,DK公司在项目研发初期,就积极进行全球图书市场调研,坚持出版更适应世界各地的图书,并且同世界各国的一流作者、绘者、出版商合作,将美国作为图书出版的首要市场。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