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大学社,学生并不是新书发布会的万能后盾
无论什么话题,但凡主角是大学出版社,人们总会想到这些出版社背后强大的学科背景、优质的内容资源,以及庞大而又触手可及的消费者群体,新书发布会也不例外。
常规的新书发布会流程,无非是由图书出版方出面,邀请作者和与作者关系密切的名人名家,召集一批潜在读者,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围绕新书主题举行一次研讨会或学术沙龙。而大学出版社在嘉宾、场地、读者群等要素上,似乎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好像举办一场轰动全校的新书发布会于他们而言是信手拈来。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频率不一,发布会做学术研讨
据了解,各大学出版社因规模差异和地域差异等原因,年均发布会举办场次差异较大。像清华大学出版社(简称“清华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简称“广西师大社”)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称“华东师大社”)等大学出版社,或是因为本身综合性较强、且拥有较多分社,或是地处北京或上海这两大中心城市,他们每年大约举办100场新书发布会。但有些地处二三线城市的大学出版社,虽然年出书品种不少,但能配备新书发布会资源的图书十分有限。规模尚可的大学出版社每年大概会举办五六场新书发布会,而有些规模较小的大学出版社,可能两三年内都不曾举办过一次新书发布会。
多数大学出版社都会依托母体大学的学科优势和专家学者团队优势,出版一系列相应的学术著作。而这类图书往往受众群体明确,甚至有些文献类图书,出版的目的压根就不是为了面向大众销售。因此,只有作者、嘉宾而没有读者参与的研讨型新书发布会多见于大学出版领域。如2016年11月,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简称“北理工社”)“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航空航天科技出版工程》正式出版,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就设在北京理工大学的一间中小型会议室,与会者除了北理工社相关领导和媒体记者外,尽数是来自各高校和研究所的航空航天领域专家。

北理工社《航空航天科技出版工程》项目新书发布会以研讨形式举行
2017年5月,北京大学出版社为《一带一路:产业与空间协同发展》举办新书发布会。除了出版社领导以及新书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辉与会外,还有来自国家开发银行、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肯定新书价值的同时,就“一带一路”协同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自由交流。因干货满满,大家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认识在此其间不断深化和拓展。
诸如以上研讨和座谈形式的新书发布会,效果好坏一般取决于嘉宾身份以及所分享内容的优劣。若嘉宾知名度高,媒体曝光后常能吸引较多的社会关注;若研讨内容新颖实用,甚至碰撞出一些学术结论和成果,大多能形成二次传播。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