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择优发布,谨慎参与大型书展
作为新书与读者之间建立联系的第一个关键环节,发布会本身存在的价值是业界普遍认同的。西北大学出版社(简称“西北大学社”)社长马来认为:做与不做是不一样的,选择什么样的平台做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出版社要面向市场,发布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一种硬投入,做了就有收获。
但是,每家出版社每年有数百、数千种新书出版,并不是每一本书都有开发布会的必要。马来介绍说,西北大学社每年只举办五六场新书发布会,主要选择真正有学术价值、会产生市场效应、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书,优中选优,为重点产品配备新书发布会资源。他举例说,2011年,西北大学社推出的《华夏龙脉·秦岭书系》彩图版借着“三秦书月·西北大学出版社精品图书展”之际发布;2015年,该社的“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关学文库》在北京以研讨会的形式举办了发布会,邀请了不少相关领域的重量及专家学者,加之会后的媒体传播,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应。马来认为,虽然新媒体的发展引发了读者阅读习惯和图书营销手段的变化,但过硬的内容质量,才是出版社走遍天下的硬道理。
清华社总编辑吴培华介绍说,在今年近半年左右的时间(包括第27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内)里,清华社大约举办了近40场新书发布会,相比每年3000余种新书品种数来说,占比并不算大,与众多规模相当的业界同行相比也并不算多。吴培华认为,新书发布会做一场就要做出一场的特色,要做得像样子,不能自娱自乐,要权衡投入产出比。
的确,如今业内有太多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的新书发布会,读者应接不暇,媒体也疲于招架,有时嘉宾都叫苦不迭。而这些问题在几个大型书业展会上尤为突出。但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在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大学出版社的身影越来越少,存在感也越来越低,举办新书发布会的更是寥寥无几。大家普遍认为,在书展办活动需谨慎。
马来表示,在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搞新书发布,优点在于媒体较多,组织方便;但问题是会场活动密集,媒体忙于转场,版面安排多以综合为主,许多场次的活动一并收揽,要想突出效果并不容易。就在刚刚落幕的廊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西北大学社也只安排了“卡特总统的童年回忆录《黎明前一小时》”这一个场次的新书发布会,形式流程也较为常规。
吴培华则解释说,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的参展机构多以省为单位,大学出版社在各省展团中地位并不突出,想要争取活动资源比较难,因此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并不是大学出版社的“主阵地”;相比之下,清华社更注重北京图书订货会以及上海书展,因为在这些书业展会上能有足够的舞台可以推介新书,展示自己。
转换思路,借力整合做大流量
对大学出版社而言,母体大学众多在校生的确可以成为出版社强大的后盾,但并不是所有的大学出版社新书发布会,都能借助庞大的学生群体优势。
2014年,清华社出版了央视前主播白燕升的《大幕拉开》一书,首发式设置在清华大学大礼堂举行,吴培华对这场在学生当中举行的新书发布会记忆犹新。作家莫言、歌唱家毛阿敏、戏曲家张火丁、小提琴家朱丹以及众多文化界名流齐聚现场,发布会更是由著名节目主持人春妮主持。群星云集清华园,这样的阵容自然吸引了众多大学生前来观看、聆听,效果空前火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