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相比之下,少儿出版的新书发布会要活泛很多,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出版机构往往会使出浑身解数,直接走到孩子当中,或派出温柔可人的故事姐姐,或营造浪漫有趣的氛围。例如超级畅销书《神奇校车》2016年推出新版《神奇校车(手工益智版)》8册,选择了在肯德基首发。而在今年世界读书日之际,奇想国童书则通过一场别开生面的朗读音乐会发布了新书《如果我是一本书》,让参与其中的孩子在体会经典童书之美的同时,有效提高阅读兴趣、语言自信。
反思:发布会究竟哪里出了错?
目前,千篇一律的新书发布模式早已让与会者倍感疲惫,传统对谈、讲座等形式的新书发布会,对读者和媒体的吸引力日渐减弱。某大众出版社营销编辑文草青(化名)将传统新书发布会“套路”分为三种:其一,有作者或明星大腕签售,能够现场收获图书销量的新书发布会;其二,没有作者签售但能够召集大量记者,提升图书媒体曝光度的新书发布会;其三,是既无法做签售又没有媒体吸引能力的新书发布会,她直言,“这类通常就是为了交差而已。”而当前第三种新书发布会越来越多时,中信出版集团副总编辑卢俊认为,出版业的图书发布会已演变为一种低效陈腐的推广方式,不少出版人和媒体记者对这一说法深以为然。
在采访中,大家对新书发布会的举办目的众口一词:传达图书信息、沟通与读者的关联、促进销售、实现社会价值等等。但被问到上述价值是否能真正实现时,大家给出的答案也出奇的一致:大多不能。
首先,传达图书信息是新书发布会最基本的价值所在。几乎所有的新书发布会都会邀请媒体参加,记者们签到之后人手一份通稿、一套样书、几百元的车马费,不时便会离开。一些规模稍大的发布会还会面向社会公开招募读者,但在这个信息高速流通的时代,很少有人会闲到为了得知一本书上市的消息而耗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其次,一本书想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主要靠读者埋单。但就本报各位记者亲历的各类新书发布会来看,除了少儿出版的新书发布会活跃度较高,通常有孩子或家长参与其中,其他类的新书发布会不少走的都是“脱离群众”的路子——邀请出版社领导、作者、嘉宾围坐一起,有些采用逐个发言模式,有些由社领导或责任编辑串场,以嘉宾对谈的形式,介绍图书内容和创作经历等。当然,有些专业和学术著作因目标受众单一且明确,适合以这样的形式发布,但大众类图书采取这种路数,无疑事倍功半。
再次,实现销售是出版机构举办各类图书营销活动的最直接目的。发布会本身带有售书功能的,大多只有签售才能带动现场销量,但若作者或嘉宾知名度不高,签售可能只会徒增尴尬。如果发布会没有读者参与,流程和内容枯燥,甚至有些作家之间形成了固定的“相互站台”模式,连营销人员都将发布会视为“折磨人”的活动,那么新书发布会对后期图书销售的拉动也就无从谈起。更何况,不少发布会本身就是“稳赔不赚”。有些出版社会按照新书价格为发布会设置门票,以提高到场率,但与场地费等支出成本相比,这点收入微乎其微。
而以上种种问题,几乎每年都会在各种大型书展上集中性爆发——狭小的场地,混乱的灯光和音响,疲于串场的作者名家,马不停蹄的媒体记者,只为了应付一场接一场的、流程一样的新书发布会。甚至有记者无奈地打趣说:都是熟悉的配方,即便不参加发布会,我也能写出通稿来。正应了卢俊所说“这种约定俗成的流程与体系让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心照不宣。”
创新:“套路”被摸清就要及时换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