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我们市场化的出版机构,称呼解决了,从属关系大多数没变。西方国家的出版机构很多是创业公司转变而来,而我国很多都是大型国有企业的出版部门转变而来。这些大型国有企业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比如,很多大学出版社由大学副校长或本大学的教授担任社领导,选题主要以本学校选题为主。部委下属出版社,过去的主要员工大多是该部委的职工,领导则是部委派来的(当然也有社内提拔的情况)。比如世界知识出版社的员工大多是外交部的职工,中国铁道出版社的员工大多是铁道部的职工;也有的出版社本身就在部委大院、大楼里办公,比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就在上海社科院楼里,新世界出版社和海豚出版社就在外文局大楼里,等等。现在有社聘、企聘的制度,情况更为复杂了,但人事关系上社里和部里还是关系密切,千丝万缕,纠缠不清,就像老编辑的核红稿。
“校办工厂”:兄弟单位的相似与差异
在北大方正的时候,经常有人问我:“你们单位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我通常回答:“校办工厂。”这其实是一个最不坏的回答。能问出这样问题的人,大多数是国有企业的长辈,脑子里国有、私营两分法根深蒂固,“校办工厂”这个词他们最能理解。现在的大学出版社,本质上都是学校的“三产”(知道这个词的人都老了)。部委出版社也一样,是某部委的“三产”。这“三产”的意思是该上级机关将广义上的服务业,如出版、传媒、文化等行业分离出去作为一个出版社编制,三产对于企业的作用主要有三个:责任外移、人员分流、利润调整。

国有出版企业做数字出版是这个调子
虽然北大方正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在外人眼中是完全不同的企业,一家是数字出版,一家是传统图书出版,但作为“校办工厂”,员工也有一些共性,比如,都算北大员工,可以凭工作证到北大吃食堂。像这样的同在一个大型机关下属的兄弟单位,出版界有很多。比如,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下属的出版机构,您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但这是一家创办于1985年的出版社;对出版业更熟悉的人知道还有一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年就已经成立了。其实中国社会科学院有5家下属出版机构,另外三家是:当代中国研究所下属的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地方志为主的方志出版社,以及包括经济管理出版社和《精品购物指南》《中国经营报》在内的中国经营出版传媒集团。这些兄弟出版社虽然基因相同,地位却不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正局级,其他是正处级。出版品种也不相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以“皮书”作为主打产品,以品牌化的学术书引领学术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以专业化的学术精品,彰显“哲学社会科学”主力军与“国家队”的作用,重积累、讲厚重,独一无二、无可替代。
至于说经济管理出版社和《精品购物指南》《中国经营报》为何要合并成中国经营出版传媒集团?这是近年来专业出版社的一大倾向,就是专业出版社的集团化。比如国家电网公司旗下的国家电网报社、中国电力出版社、社会化媒体等整合为英大传媒投资集团;再比如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属的电子工业出版社和人民邮电出版社组成中国工信出版集团;再比如由航空工业出版社、《国际航空》杂志社、北京航宇音像出版社重组整合而成的中航传媒,2017年年初又成立中航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整合航空报社、中航传媒、爱飞客航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原集团公司新闻中心等单位,等等。其实就是将某大型机构下属的出版机构和传媒机构等整合成一家,有位专业社社长说:“如果地方出版集团算航空母舰,那么我们就是巡洋舰。”他这话是谦虚,有些大型专业社(专业出版集团)规模已经超过地方出版集团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