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二十七载风雨路,《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成功出版
编者按:大型文化出版工程《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已于日前全部出版完成。本书共计6750万字,皇皇35册,历时27年的时间,凝聚了巴蜀书社前后七任社长和几十位编辑校对人员的心血。漫漫几十载的出版路上,都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中华大典》是国务院批准立项,由中宣部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领导的、国家出版基金办支持的重大出版项目,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它针对我国历代浩如渊海的汉文古籍,参照现代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分类编排和标点整理。全书共24个典,采录的古籍超过2万种,规模达7亿多字,是一部学术性很强、资料极为丰富的巨型工具书。
日前,《中华大典》出版工程又传喜讯,文轩旗下巴蜀书社承担的《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已全部出版完成。《医药卫生典》分为《医学分典》、《药学分典》和《卫生学分典》三个分典,总共27个总部,6750万字,皇皇35册,集中反映了古代中医基础理论、临床理论和治疗经验,与药物性能、功效、形态生产及其配伍、中医方剂有关的理论和经验,与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有关的理论和经验,是中国古代医药卫生知识和防病治病成果的一次全面总结。

《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
缘起:一肩挑起“医部”出版重任
巴蜀书社是《中华大典》的发起单位之一,承担了主要的《大典》组织筹备工作和试点任务。巴蜀书社首任社长段文桂是《大典》的主要发起者,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他近百次进京及奔走全国,游说国内最著名的科学家和学者如钱学森、钱伟长、任继愈、钱锺书等,多次召集专家学者进行《大典》项目的论证,并联合上海古籍出版社、江苏凤凰出版社等十七家古籍出版社,集体向当时的党中央、国务院上书,建议抓紧编纂《中华大典》。
倡议发出之后,得到了中央有关主管部门的积极赞同,并就编纂方案和工作步骤等有关问题向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作了汇报。1989年,根据时中宣部李彦副部长的指示,巴蜀书社经过多方权衡,选取了《医药卫生典》中的《医学分典》作为试点,以期先走一步,取得经验,为《大典》工作的全面开展做好准备。参加这次《医学分典》试点的编纂人员,主要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当时称成都中医学院),这是全国建校最早、人才集中、学科齐全、科研力量雄厚的四大中医学府之一。赵立勋研究员和李明富教授担任主编,各总部主编和主要成员,也都是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力量,对本学科及其有关文献均有系统的了解。此外,成都中医药大学和四川省图书馆的中医文献藏书量居全国各省市前列,约计3000种,常用的医学古籍大部分可以在省内解决。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