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编辑最重要的不是文字功底,而是社交
编者按:作者作为出版行业的初入门者,用亲身经历体验着身为编辑的不易。在她看来,对于一个编辑而言,最重要的本领在于社交能力。本文经过作者授权转载。

成为编辑后我才知道,这份工作和我之前想象得大相径庭。其实我之前一直都没想过要成为一名编辑。编辑这份职业对我来说,最小的时候是仰视,觉得他们是一群对文字有生杀大权的人;再大点是尊敬,觉得是一等一的文字大师,对于错别字和病句特别有研究;后来觉得是所有文字工作者里收入最低的人群,或许也是最保守的人群。
促使我最后接受这份工作的,或许是因为我一直以为编辑的主要工作就是看书吧。很快,我就发现我错了。“看书”更专业一点说是审稿只是工作流程中的一部分,甚至于不是最重要的那部分。因为会有很多人参与,和你一起“审、编、校”。编辑说到底是一份和人、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的工作。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曾经对出版行业、出版公司报以幻想,以为是现代都市中的清流。其实,生意就是生意。任何事一旦成为一门生意,它就和其他同类趋同,没有什么高低之分了。所以,什么书好卖,买的人多,出版机构就更热衷出什么书。好不好卖是出书最主要的标准。当然一些打品牌的图书公司会有一些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但是否好卖仍然是最重要的标准。那什么书会好卖,据说连神仙都不知道。但是,对于工作经验很丰富的老编辑,这都是有迹可循的。他们只是不可能预料到每一本爆款,但是或许能精确地预料哪些书绝对卖不好。甚至于就连入行一年不到的我,都已经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了。
在出版机构,一个编辑只要能做出一款热卖的好书,基本上就拥有了最基本的地位。反之,你们可以自己感受。如何才能做出一款爆品呢?优秀的作者、译者,与读者产生共鸣的话题,主创自带背景与资源等一系列条件。每一项都不容易。
优秀的作者、译者从哪里来?如果你自身没有相关资源,你可能就要经历一长段求爷爷告奶奶的时期。你要化身为搜索达人,从周围一切可能的人群里找到关系。如果不能熟练掌握一些技巧,你可能会在这个阶段丢失30%的朋友。如果你想不靠自己,靠公司。那就等吧。每个公司能成立,必然有一些不可替代性的资源。但这些资源不是永久性的,更不会轻易给初出茅庐的人。这种资源的分配规律,有些工作经验的人自然懂,也不是我想讨论的主要内容,就略去了。
那些明显会吸引很多眼球的话题与文本,到哪里去找?不要做梦啦,现在每一行都是高度竞争的行业。有明显爆红端倪的都会有无数双猩红的眼睛盯着。很难到手。当然,每个编辑还是会有一些专属的方式或渠道来维持自己的职业生涯。但是会不会卖得好,基本上就各安天命了。
至于主创自带背景与资源的就更难得了。要知道,背景和资源在这个“物尽其用”的年代已经等同于钱。这种人一般不会亲自来找你,而且完全具备挑挑拣拣的资格。道理很简单,谁做都能红。有些书大红大紫,狂销百万,并不是因为这本书本身有多好,而是这本书的主创有相当深厚的行业背景与令人羡慕不来的大牌人脉。听起来是不是很像娱乐圈?其实也确实很仰仗娱乐圈的加持,如果有哪本书能受到什么影视明星的推荐,分分钟狂销百万不是梦想。至于其中有没有荒诞不经的成分,少有人会去细想。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