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每月一期的“伯鸿讲堂”的公益讲座活动,是中华书局的特色活动。“伯鸿讲堂”是以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的字命名,其推出的目的,一是继承创始人陆费逵出版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思想,并进一步发扬光大之;二是藉助中华书局百年以来积累的丰厚作者、读者资源,为读者打造一个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凝聚社会正能量、推进全民阅读的平台。
“伯鸿讲堂”截至2016年11月底前已经举办了12期,参加读者有1800余人。纵观每期“伯鸿讲堂”的主讲嘉宾,都是在中华传统文化某一领域具有广泛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如第4期的主讲人陈鼓应撰有《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是享有盛誉的道家文化学者;第7期的主讲人刘凤翥是契丹文字权威专家。在演讲内容的设定上,也避免了深奥晦涩难以理解。它将传统文化特色和时下热点话题相结合,并极大地考虑了受众的接受度,力求内容通俗易懂、接地气。与此同时,依托中华书局微信,为“伯鸿讲堂”开通了手机在线视频直播,满足了更多读者的需要,广受好评。其中,契丹字研究专家刘凤翥先生讲座直播时,视频在线人数最高时达到了7000余人。除微信公号外,在喜马拉雅FM平台上也开设有“伯鸿讲堂”音频专栏,每期与公众号同步更新。
线上运营,事半功倍
新媒体除了在内容推广便利迅捷外,对于出版社的品牌宣传和产品销售也多有益处。今年6月末,中华书局官方微信号加入了“京东联盟”。在编辑精选、适合读者阅读的图书推文最后,往往会附有图书的京东购买链接。对此,李忠良说:“读者阅读一篇好的文章之后,往往就想了解更多该书的内容,购买链接就满足了读者的需求。读者从购买到一本好书,到购买无数本好书,这样就使读者在阅读的一开始就少走了弯路,也形成了出版社的品牌效应,培养了读者的忠实度。”
8月初,依托于中华书局微信公众号,“中华书局文创微店”正式上线。主要销售限量版大家名家毛边本、签名本、钤印本,获得了读者的热捧。销售一般在10分钟之内完成。目前已经完成11次商品销售,稀见和富有收藏价值的签名本、毛边本、名家钤印本迅速聚集了众多资深粉丝,扩大了书局产品影响力和号召力,也为伯鸿讲堂聚集了最核心的粉丝群体。
微信线上销售开辟了新的销售渠道,符合营销细化和个性化服务的发展趋势。通过对部分产品的个性化生产、加工,满足了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出版社获得了第一手的数据,为产品研发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便于出版社及时修正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一些内容过硬、质量较好的库存图书得到了及时消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部分图书的压货与退货风险,利于出版社的发展。中华书局的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传统文化的弘扬、阅读的推广多加一份筹码。
当然,线上的发展也并非全然无弊端。信息爆炸时代,碎片化的阅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的判断力,一些良莠不齐的产品被信息掩盖。内容好的书,可能因了曲高和寡而被冷落。这时就需要实体店来补充,要给好书好位置,同时自媒体与出版社紧密配合,加大好书的宣传力度。作为内容的生产方,出版社则要坚持正确导向,坚持只推优秀图书的原则,以发挥引领阅读风尚,助力全民阅读,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力的作用。
(本文编辑:王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