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朱文秋:传统出版人对新媒体的探索与思考

朱文秋,华东师范大学营销中心主任,最近十年来一直跟踪数字出版的发展,转到营销岗位后又开始观察和思考社会化营销。
“跳”出传统,开拓创新
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兴出版产业,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在朱文秋的观念里,发展数字出版,一定要走出出版概念认知的误区。过去出版人只把传统出版称之为出版,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其实直到现在也是),出版类教科书把出版局限在编辑、复制、发行的三要素中,把新媒体内容产业排除在外,从而人为地把自己的地盘划小了。这样的局面让朱文秋觉得传统出版会有所成长,但速度缓慢,不太可能出现爆发式增长。“其实如果我们能从传统出版的小匣子里面‘跳’出来,从内容产业的层面上看,数字技术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机会。”
谈及数字出版包含的内容,朱文秋更偏向广义上对其界定,她认为,以文字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内容产业都可以纳入出版。由此看来,自媒体生产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称为数字出版,例如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运营与出版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按照传统的规定,就不能称为“出版”。
朱文秋注重借鉴西方出版社成功转型的经验,她分享了西方出版三大领域的转型情况。在专业出版领域,西方出版社转型较早且非常成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的出版社就已经开发数据库。相对而言,我国出版社在专业出版领域的转型就显得举步维艰。朱文秋分析,主要原因是单体出版社规模小,资源少,学术水平在世界上不够领先,仅凭自己的力量很难转型成功,现状就是专业出版由第三方平台一统天下。实际上,第三方平台在国内数字化开始得也很早。
在大众出版领域,朱文秋表示“国际上非常简单,就是一个亚马逊的kindle,完胜其他各种阅读器”。亚马逊做图书销售起步,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图书平台,大家如果上网买书,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亚马逊。当年国内汉王、方正、盛大甚至一家出版社一窝蜂都做阅读器的情况,造成资源分散,给读者带来不便,如果没有一家独大就很难成功。另外,在西方的版权保护环境下,出版社也乐意把自己数字化内容放到亚马逊的平台上。
相比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国内教育出版领域发展比较缓慢,电子书包概念昙花一现,数字化教育依旧处于起步阶段。国际上比较引人瞩目的是培生集团(Pearson)。2015年8月,培生集团出售了旗下最后的炫耀性资产中的两项:《金融时报》,以及《经济学人》杂志发行商50%的股权,加起来一共价值13亿英镑。培生将所有的精力注入到国际教育出版业务,但是2015财年报表利润有所下滑。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