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国外经典能否代替国产科普
“既然原创乏力,科普不如还是考虑以翻译为主吧! ”北大生科院教授牛登科认为,“科普著作有无原创关系不大。关键是青少年能否受优秀科普著作熏陶。科学无国界,哪国人写的猴子进化都是猴子进化,不会干涉到国家"内政"。 ”现状是有能力科普的人没精力,有精力科普的人没能力,社会还是需要科普图书的,怎么办?不如就翻译国外成功的科普著作。
不过,刘夙不同意这个意见,他认为有的科普所传达的知识就有明显的地域性,“比如我今年帮着校对了一本从美国引起的童书,里面介绍的植物都是美国植物,中国基本都没有。像这样的书,美国孩子会喜闻乐见,但中国孩子就可能觉得索然无味。 ”更重要的是,科普不是科学论文,其文风、思想都体现了作者、国家的特殊风格,而这种风格往往是别国的读者比较隔膜的,所以国内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创科普。
40多位院士编新版《十万个为什么》
这些天来,海洋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正在抓紧时间为新版 《十万个为什么·海洋卷》的样稿进行反复审读,每一篇文章他都会细细阅读,并提出修改意见。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将在明年5月上市,今年年底将完成第一轮的审核校对。
提到科普书,《十万个为什么》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它是我国科普读物的经典之作,代表了我国科普作品的最高成就。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李远涛告诉记者,编撰新版的工作从2008年就开始立项,去年4月正式启动,也就是说,仅仅是为了一次改版,少儿社就将花费5年时间。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共分为18个分卷,每一卷都由知名院士、科学家担任主编,如数学卷由复旦大学的李大潜院士主编,信息卷由教育部原副部长、同济大学原校长吴启迪担任主编,每一卷内又有多位院士和科学家共同编写,李远涛说,少儿社前前后后总共联系组织了包含40多位院士在内的600多位作者,稿子从样稿到定稿要经过十四五遍,少儿社本身又配备了10名编辑专门处理此事,“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抄袭和拼凑,我们还用反抄袭软件处理原稿,保证出精品,保证对得起读者。 ”
“科学家并不缺乏科普的热情,只要科普书的品质能够保证,他们很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远涛总编说,有些知名科学家告诉他,只要在编写者中署上他们的名字,他们甚至愿意不要任何报酬!
谈起市面上的伪劣科普书,李远涛认为,问题出在“不认真”上,“编一本合格的科普书并不难,只要写的人和编的人足够认真,少出纰漏,坚持出版流程当中的"三审三校"就能做到。事实上,伪劣科普书大规模出现有其现实原因,不仅是科普书,其他各类图书多少都存在这一问题,“现在不少写作的人、出版的人迷失了,他们忘记了文化人的使命,某些编辑一年编几十部书都成了常态,这是很不正常的。 ”
坚持“三审制”可避免乱象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