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对于科普之所以出现“乱象”,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博士后、“科学松鼠会”作者刘夙认为,有出版社愿意出一些水平不太高的科普,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说明科普书,特别是少儿科普书还是有市场的,大家都愿意来分这一杯羹。但国内的科普专业团队太薄弱,和这个巨大的市场不相称,说白了就是供不应求。他认为,中国的科普作品主要是面向青少年,面向成人的科普作品却很少。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不足。现在中国30-50岁这个年龄段的人还比较功利,对于科普不感兴趣,勉强感兴趣的也主要集中在健康、食品安全之类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之上,也许再过一二十年情况会有变化。
科学普及出版社编审吕秀齐认为,有必要好好整顿一下国内科普图书出版市场。此前有读者认为,科普作品应该是严肃的、科学的,它承担着传播科学知识,教育下一代的任务。出版科普著作,一定要比出版发表科学研究更加严格才行。但是,现在的情况正好相反。出版社可以根据市场需要随意粗制滥造伪劣“科普作品”,造成极其严重的科普乱象,贻害无穷!国家应该建立科普出版制度,对那些炮制伪劣科普作品的出版社进行严惩。
为何“大牛科学家”很少写科普
近年来,最为知名的科普团体非“科学松鼠会”莫属,也有人提出疑问:愿意写科普的科研工作者都是比较年轻的科研人员,为什么那些大牛科学家都不愿意写?
科普有市场,但专家不参与。专家不参与,那么好的市场当然只能拱手让给非专业人士了。这就是科普乱象产生的原因。
为什么专家不参与科普?有业界人士认为,一是专家本身有科研任务,科普其实很费时间精力,分不开身;二是,科普创作与科研本身还是两个行当,科普创作需要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更需要的是文字创作水平,许多专家正好缺乏这个;最后,国家对于专业人员进行科普创作的支持力度不够,科研项目有大量基金资助,科普创作的资助则相对较少。
刘夙认为,第一是科普写作要求文笔通俗,但科学家科研做得好,未必文章也写得好。第二是科普不算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为了自己饭碗,本来就很忙了,没空去写科普。第三则是中国学界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科普是不务正业。一个研究人员写了一本科普,得到的往往不是同行的羡慕,而是嘲讽和怀疑他是不是做不好科研才要去哗众取宠?
国内缺乏科普人才培养机制
我国著名数学科普作家李毓佩教授写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用趣味无穷的故事形式表现出来,在国内独树一帜。
为什么其它领域的科学家们不好好学习李教授的科普办法呢?
“现在科普读物出得太滥,品种太多,重复出版比较严重,缺乏高水平的作品,主要是人们太浮躁,对需求的研究不够,还有创作队伍确实也是个大问题。科学家参与科普是对的,但光靠科学家不行。 ”吕秀齐认为,科普需要天才的作家,像阿西莫夫这样的科普大师也是不多出现的,科普作家既要是有很深的科学功底,对科学的理解能力,也同时要是思想家、作家,很不容易,“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挖掘有能力的科普创作人员,在研究需求的基础上投入这个事业,需要激励机制。 ”这套机制包括人才培养,她建议政府更多地扶助科普创作创新和人才培养。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