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硕士纵瑞文在科学网上发帖称,科普书《变成石头的动植物化石》中有10余处化石名称等错误。前段时间,纵瑞文到学校图书馆借书,偶然看到新到的古生物类科普图书,随手翻了一翻,光是插图就错误百出,“于是我拍照在科普论坛发帖,后又经网友爆料,该书作者是位"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科普作家",在网上一搜该作者的著作,竟然近100本!!! ”
记者查询得知,这本《变成石头的动植物化石》是《探究式科普丛书》中的一本,全套共100本,编著者均为 “林静”,由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年出版。
“我还没细看文字,不知有多少错误。只要有一点古生物学知识都能看出来。 ”小纵举例说,亿万年前,海里活跃着一种软体动物,名字叫“菊石”,而《化石》中,菊石化石被写成海螺、蜗牛、蛇等生物的化石。而珊瑚化石被写成了“蛇骨化石”。
动物化石竟被标为植物化石
小纵说,在他的学校图书馆里,含有相似错误的图书还有很多,比如一本《化石的故事》(金鹰达编著),“书中连植物化石和动物化石都不分,某张图片的说明是 "苔藓植物化石";配图却是苔藓虫化石,是一种动物,属于苔藓动物门。又如一张海百合化石的图片,说明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但它并不是植物,而是一种海生的无脊椎动物。 ”又如《神奇的化石》(严蓉主编),书中的鱼化石的时代竟标的都是“古生代”,但配图中的化石明显是中生代的,可能是我国热河生物群中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狼鳍鱼。
再如《史前生物大灭绝》(陈小和主编),更是错误频出。“首先,书中的鱼化石被当做寒武纪生物软体印痕化石;其次,某张插图上的鲎化石印痕被当做三叶虫爬行痕迹化石;再次,常见的假化石,如树枝石、树模石被当做海藻化石;第四,某张图名为二叠纪早期生物,但图中的复原图有三叶虫、角石、海百合、海林檎等,应该是奥陶纪的生物组合面貌……此外,很多图片还是重复引用,并使用不同的图名。 ”
小纵和他的同学经常和校内外团体合作,带领中小学生到野外进行古生物科普活动,这些小朋友对古生物非常感兴趣,孩子们的家长还给孩子买了很多科普读物,“现在科普书的主要读者也是青少年朋友,可我们提供给他们的是什么?这些书对孩子们造成的危害有多大不言而喻,当我遇到这样漏洞百出的科普书时,都会将它们曝光出来,希望大家不要上当受骗。 ”他认为,科普是很严谨的工作,用错误的信息去科普别人,会给人带来巨大损失。
高校教授给儿讲解也“吃药”
这套书甚至让身为知识分子的高校教师 “吃了药”。陕西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白成科在看到小纵的曝光帖后,惊呼:“天啊,我居然在给儿子讲错误的东西,这让人情何以堪? ”白老师说,最近他正在给5岁多的儿子讲解这套书,儿子也看得非常认真! “有能力的科学家太忙,无能的文人却通吃,以出书出错书来吸金,太可恶了!长此以往,我们的科学都成了骗钱的工具! ”他建议,各行业专家在60岁退休后,赶快着手写一些科普读物,撒播一些种子,让自己的专业发扬广大!
小纵告诉记者,因为一直带着中小学生进行古生物科普,也常常听到一些家长的疑问,他们不知道该给孩子看什么样的科普书,希望科研工作者给他们推荐图书。 “我希望出版社能加强图书编审力度,尤其是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图书进行审核,特别是对科普书籍,其一旦出错危害会很大。 ”小纵还建议,“如果科普书出版采用实名制,像被爆出的这套书随便虚构一个编者名字,不仅欺骗了读者,一旦出错难追究到个人。 ”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