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出版业如何打好“文化金融牌”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金霞实习记者龚牟利
近日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备受各方关注,与之形成呼应的,是一些实力出版传媒企业先行布局文化金融领域的试水之举。
据了解,几大上市出版集团2014年都计划在文化金融领域施展拳脚,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计划依托上海金融事业部,在文化贸易艺术金融等领域进一步开放,形成“1+3”文化金融新格局(即上海金融资金池、财务公司、总部结算中心、上市公司结算中心互为补充);时代出版将利用“优先股”等新型融资工具进行融资,将所属企业投放到新三板市场、区域性股权转让市场,丰富融资渠道,以及择机实施“非公开发行股票”或发行可转债,实现资本与资源、市场、产业的嫁接;中文天地围绕文化与金融的融合,2013年并购控股了一家民营金融服务企业,并成立华章汉辰担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当年实现利润4000万元,目前正在筹备2015年上市;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拟以财务公司组建运营为契机,促进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的有效结合,组建私募基金,申报公募基金,并购证券公司,构建金融控股集团等。“文化金融”俨然成了热门话题。
此“文化金融”非彼“文化金融”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中所指“文化金融”,与上述出版传媒企业所热衷的“文化金融”,并不能划等号。
《意见》中的文化金融政策,旨在“打造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即解决金融机构为文化企业融资的风险问题与文化企业融资渠道问题,主要解决方式是创新金融产品及机构,丰富融资模式,打造文化金融对接平台等等。一言蔽之,即解决文化企业“钱从哪儿来”的问题。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