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T: 14px/22px 宋体; ORPHANS: 2; WIDOWS: 2; DISPLAY: inline !important; LETTER-SPACING: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255,255); TEXT-INDENT: 0px;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在看到这番话的几个月后,今年元旦前的一个晚上,我终于正儿八经地和刘苏里坐下来讨论万圣。我提到万圣的读者群,是否都是像人们所说的知识分子?他笑了笑,“这都是外界的误解。”他说,“知识分子没那么多钱。或者,他们的家里早就放不下书了。”停了一会儿,他接着说,“我们很大一块销售额实际上来自于商人,所以我很清楚这个国家的哪些商人私下是看书的。还有那些演艺界的人、电视主持人,就是那些你们平时都觉得根本不看书的一群人。”
某种程度上,万圣读者群的变化,应该是我们意料中的事。知识分子虽然仍是万圣的常客,但对于一个将近1000平方米的书店,仅靠他们来养活不太现实。而现在的年轻人几乎已很少光临实体书店。但是,当年那批受万圣影响的年轻大学生,如今已遍布中国的各个领域。无论是惯常意义上的中产阶级,或者新兴的企业家,他们也许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密集地思考中国的未来。他们可能根本不在乎书价的高低,但选择看什么书,却是至关重要的—还有谁比刘苏里和万圣更适合这个“筛选”的角色?
刘苏里似乎有一种别人无法企及的书籍鉴别力。他一年之内会速览数千本,他知道哪些书是重要的,哪些书是浪费时间。而有些书,即便作者是他的朋友,他也不愿意摆在万圣。据说有一位作者送书给刘苏里,他看完后,退了回去。那个人气得当面摔书离去。他和出版社之间的关系,也比一般的书店老板更为紧密。常有出版社的电话打来,问他某本书是否可以出版?印多少册合适?甚至常有作者咨询,问他某本书写多少字比较合适?他对我说:“你想象不到万圣的影响力可以达到这种程度吧?”
我问他万圣到底是个什么体系?他说首先你得把书店当做一门生意。他向我透露了一些书店生意上的诀窍。比如后台管理人员一定要比前台多,财务和信息管理是最重要的部门,不要找出版社要更多的折扣,对方或许会给予最优惠的账期;要及时跟出版社结清款项,否则你留在账户上的钱也可能是定时炸弹。然后他突然停下来,笑道:“我不能说了,这是秘密。”
但也有一些秘密几乎是公开的。如果你常去万圣,绝不会忽略这里一些看起来有点古怪的痕迹,它们都带着刘苏里独特的气质。他最痛恨员工朝读者微笑,那是讨好—“坚决不能把读者看做上帝,一定要从脑子里摒除这个观念。”如果看见有年轻人在书店抄写书名,或者拍照,那就随他们去。不要做任何导购,或者那些自鸣得意的事—“我们的读者绝对高于我们开店的人。”他也从不主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