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R-SPACING: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255,255); TEXT-INDENT: 0px;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2008年夏天,就是芳草地分店消失的那年,我碰巧在万圣的醒客咖啡见到刘苏里。与我们想象的一样,他的确是个严肃的人(就像他卖的书一样)。他身材高大,戴个眼镜,一脸络腮胡好像总是只刮到一半,声音洪亮有力。虽然说着严肃的事情,却总带着笑意,让你感觉他仿佛从未有所畏惧。
那次谈话的许多内容我已记不清,但我们聊到了书店的存亡,还有网络书店带来的各种威胁。我还记得他对当当网的愤怒,他说在刚刚结束的中关村图书价格战中,最后胜利的可能是李国庆。我问他万圣怎么办?他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看起来很有信心。那时许多媒体都非常关注万圣的未来,刘苏里的回答坦然却又模糊。“击垮一家书店容易,但击垮一个体系很难。”他说,“万圣就是个体系。”
那次碰面后,我很少有机会仔细问他这个问题。像大多数人一样,我通过道听途说和媒体采访,偶尔知道一些万圣和刘苏里的消息:他在媒体上开列的推荐书单,他发表在SOHO小报上的和其他知识分子之间的访谈,他撰写的那些直言无忌的书评—他说万圣一定要是个言论市场,可以容纳各种学术流派的书在这里售卖,但他本人会在书评中,对不喜欢的书,批评起来,从不吝啬严苛。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采访是,刘苏里谈到他对台湾诚品书店的看法—他说“诚品书店不仅是在做书店,也是在玩房地产”。一个记者问他万圣的生存之道,他首先反驳了一种流行的看法:外界认为万圣还能活下来,是因为地理位置太好,处于北京的学术中心。然后他列举了几个数字,“万圣的销售业绩中,北京占三分之一,北京以外的国内三分之一,境外三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