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微信,请扫二维码
 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冰河图书工作室 >> 联系我们 >> 【出版资源】 >> 【综合资讯】 >> 正文

《收获》: 一份自负盈亏的纯文学期刊的生存之路

[ 来源:佚名    点击数:2258    时间:2013/6/16    编辑:冰河 ]
冰河文化图书策划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编辑组稿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加工修订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图书插画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个人出书业务介绍

 

 

图书工作室 讯:

上世纪80年代是文学的辉煌岁月,也是文学期刊的灿烂时光,《当代》、《收获》、《十月》都曾经是千千万万文学青年、文学少年的必备读物。“我们经历过文学的盛大节日,但现在我们也要面对文学边缘化的现状,这其实是个大趋势。”程永新说。

而在刘轶看来,那段纯文学的狂欢季,未必是常态。“有特定的历史原因和社会文化背景。当时的纯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大众文学的文化身份。”

如今,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事实,帮助人们开始重新聚焦纯文学,也更为关注文学期刊的命运。在艰难地挺直腰杆活着的同时,也有些潜在的新危机,不容忽视。

“喜欢《收获》的读者年龄都比较大。”程永新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收获》特别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而不是成为一种特定人群的特定品味。“我们有很多努力,从内容到渠道上,重视微博宣传、支持淘宝销售、构思与豆瓣合作等。”

杂志也曾刊发郭敬明、安妮宝贝等年轻作家的作品。尽管众说纷纭,程永新却认为,“《收获》的传统就是非常关注年轻作家。我们知道文学是需要通过不断地出新人、出新的作品来实现发展的。”

但总的来说,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一份自负盈亏的纯文学期刊的生存之路,本身就是充满纠结和挣扎的。“我们既要考虑文学的品位质量,还要考虑生存,不敢轻举妄动。”程永新说。

事实上,《收获》也不可能有更多余力来冒险。尽管成本越来越高,每本15元的《收获》却多年未敢涨价,“怕影响销量。我们也尽可能每期多放字数,让内容丰富一些,一本有近40万字。”程永新说,“对未来的忧虑是存在的,但我们总坚信,好的内容还是人们所需要的。”

艾克拜尔·米吉提也指出: “一些重要的纯文学期刊,既是文化名片,又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还有很多地方性纯文学期刊担负着丰富地方文化生活、培养地方优秀文化人才的重任。无论多么艰难,纯文学期刊也还是要坚持办刊初衷,一方面发表最好的作品,一方面培育新人。”

《 人民日报 》( 2013年06月13日 17 版)

原文标题:一边坚守内容品质,一边接受市场考验。从《收获》连续4届被评为“上海市著名商标”看——纯文学期刊的生存状态 好内容是永远的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