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在20世纪,出版一本书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强大的组织支撑。你(尤其是大多数出版商和一些专门提供配送服务的机构)往往得自己注资来成为出版商,并想方设法地“借靠”一个实力雄厚的机构。
与其他媒体相比,进入图书出版行业的壁垒一直相对较低,杂志、报纸、广播、电视和电影等媒体会要求更多的资金和组织担保。但图书出版的世界毫无疑问仍是有门槛存在的,“把关人”的角色既能谋利又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但显然,这样的日子已同样一去不复返。
截至2013年4月,叙事性图书的销量已有20%至60%来自电子书,而电子书根本不需要库存成本,只需极小的配电基础设施成本。在印刷书销售中——即剩余的40%到80%——约有25%到50%是通过网络渠道卖出的。这些销售(主要是通过亚马逊)也同样可实现无库存投资,只需在购买者下单时印刷就好。
投机分子成功利用了自助出版兴起这一机遇。鲍勃•迈耶和乔•康拉斯等自助出版作家是借用了他们通过传统出版建立起来的品牌(有时甚至图书本身就是品牌),而且成功创造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即出版商们获得的大部分收益都和作者、零售商进行分成。其他作者——如阿曼达•霍金和约翰•洛克——则大多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建立出版品牌。这些作者坦承他们的动力来自写作的欲望,以及一定程度上的赚钱信念。这些作者的大量存在,创造和推动了“作者服务”行业。从事“自助出版作家服务”业务最大、最赚钱的公司已由企鹅出版公司在一年前买下;亚马逊也新设了一项“创作空间”的业务,旨在服务自助出版市场;巴诺书店、Kobo和苹果公司都提供类似的业务。
最近,我们看到其他的内容生产者——报纸、杂志、网站和一些新公司,也在致力于开发图书市场——他们企图在图书出版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或者至少是在电子书出版上分得一杯羹。已有经验表明,目前出版内容的类型(简短、以作者为中心)和商业模式(订阅仍是主流)已基本成形。
不过,这些都是下一波浪潮的先驱而已,彼时,将图书出版融入市场营销,每一家法律公司、会计事务所、咨询公司、大学院系、零售商、服务提供商和设备制造商都将亲见在市场营销中构建图书出版功对他们都大有裨益。这也将对图书出版业务构成威胁,因为这些公司在其位谋其政,总是会从“利益至上”的角度来考虑。对于这些公司而言,想要成功,可谓难事一桩:想要高质就得砸钱,这样成本就得增加,而定价又是基于成本的。
规模化、垂直化和细分化,仔细想想这些术语,这些与新命题相悖的概念。成功的几率有多少我相信你一定心里有数了。做到这三样中的其中两样,并不能保证必然成功,但一个都做不到的话,必败无疑。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