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出版改革还有一项棘手难题,发行工作一直是许多出版社的一只短腿。自从新华书店总店停摆之后,发行企业都变成省域企业,所有的出版机构都要直接面对全国市场,中小社的交易成本很高。许多出版社,长期苦于好书人不知,有书发不出,各社的自办发行,大多费尽心机,却收效甚微。这种发行各自为政和渠道不畅,造成书找不到读者,读者找不到书,导致库存膨胀,回款艰难。陈海燕看到,凤凰集团虽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发行企业,旗下出版社家家都搞自办发行,但其销货额对集团自己发行机构的依赖度还不到20%。而法国阿歇特出版集团,旗下一两百家出版社都不搞发行,因为集团有一个统一的中盘,它的发行渠道遍布全球。可见市场很需要涵盖全国范围的“图书大中盘”。为此他向集团党委提出,把筹建面向全国的“图书大中盘”,作为凤凰出版集团的另一个改革重点。
这是一项带有风险的新探索,需要资金、人才、信用、公关、精力等多方面巨大的投入。而陈海燕坚信,建立全国统盘、连锁、互通、实网结合的大发行网,是市场发展的需要。水再深,总要有人敢下水去探索,即使自己没做成,也会积累经验促使别人去做。经过集团论证,决定先在北京筹建中盘机构,试行初版定额包销制,接受各社委托向全国发行,其目标是要建立“中国书业笫一网”。这种为出版社分担风险、有助降低交易成本的创意,尽管还有许多未知困难,尚有待市场实践的考验。但凤凰人敢趟深水的改革勇气,值得鼓励。
跨业链接,建设文化产业生态圈
这几年凤凰集团多元发展,经营行业大小涉及30多种,旗下独立核算的企业超过两百家,对出版集团这种跨业发展,业内难免会有质疑之声。但除海燕对此很坦然,他认为,出版产业的发展,必须注重业态创新。所谓业态,通俗地讲,就是包括业务结构、运营方式、技术手段、盈利模式、以及企业文化等综合构成的产业形态。今天的出版产业,不能局限在传统意义上那种复制和传播文化的层面,而是要在不背离文化担当的前提下,运用自身的知识及资本优势,投身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跨经济成分的新领域,全面推进文化产业业态创新,建设富含活力的文化产业生态圈。
在这项进程中,陈海燕认为有必要弄清和理顺几种彼此联结的关系。
笫一,文化与商业的关系。出版的文化属性当然不容忽视,但对文化的理解也要与时俱进。陈海燕提出,必须正视和应对“商业出版时代”。这个观点曾遭人误读,但他认为,目前世界出版业,进入了从传统业态向数字业态转型、并以集团化和市场化为表征的变革时代。这场变革在中国更加剧烈,因为世界出版早就商业化了,而中国出版单位,不仅实力弱,更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文化产业是个创意产业,这种创意应该是全方位的,自然不必也不应排斥有效的商业运作。出版社单纯指望教材、教辅过日子,终非长久生财之道。有潜力的发展空间主要在大众出版,而大众出版,正是商业出版的同义语。市场现实表明,没有商业出版,就没有出版产业。
他还说明,每一个企业都有核心任务和核心业务。凤凰集团的核心任务是弘扬先进文化,核心业务就是书业,这也是自己的优势所在。凤凰开发商业,发展产业,始终没有脱离文化这个核心。如凤凰进入地产领域,不是一般地搞一个房地产公司,而是以建设文化消费综合体为核心业务,开发出能提供多元文化消费的现代书城。一般的房地产公司可以建一个商业综合体,但很难打造一个书城,因为经营书业的优势在凤凰。文化与商业并非对立的零和关系,处理得当,完全可以兼顾双赢。
笫二,专业与多元的关系。对此陈海燕更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是一心搞专业还是搞多元化的争论,源于计划经济思维,是把企业职能全计划好了,而市场经济思维,是要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业务调整,这样资源才能流动起来,向优势企业集中。不看市场,死守专业,这种经营理念是落后的。IBM是世界IT行业的巨头,它原来是磅秤企业,现在谁都不会指责它没有成为世界最大的衡器制造商。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适应市场需求的自主选择。成熟的市场经济,不管是主业还是副业,前景好就会买进,没优势就要卖出。贝塔斯曼这几年卖掉一些竞争中不具优势的资产,而公司的投资业务还在发展。我国580多家出版单位,假如有100多家偏离主业,甚至主业搞不下去了,中国人也不会没书看,退出的一定是弱势企业,对出版业并非坏事。
凤凰集团在协调专业与多元的关系中,实现了既使主业不断增长,又因多元化壮大了财力,更有利于挺拔主业。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