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微信,请扫二维码
 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冰河图书工作室 >> 联系我们 >> 【出版资源】 >> 【综合资讯】 >> 正文

学者专家争鸣“代笔门”

[ 来源:佚名    点击数:487    时间:2012/2/19    编辑:冰河 ]
冰河文化图书策划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编辑组稿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加工修订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图书插画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个人出书业务介绍

 

 

图书工作室 讯:

学者专家争鸣“代笔门”

本报记者 崔 立

  2月6日下午,由出版商务周报和出版商务网主办的第六期出版新观察论坛在京举行,30余位文化学者、作家、出版专业人士和媒体人参与了本次论坛。论坛由出版商务周报总编辑骆爽主持,主题为“‘代笔门’风波与出版业”,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张洪波,北方工业大学公民素质与现代文化研究所所长史仲文,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产业系副主任周正兵,新闻出版研究院民营书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鲍红,作家谭旭东,石中元,蒋泥等人在会上发表了看法。
  “代笔”这一概念该如何界定?代笔是否属于欺诈行为?出版界的代笔现象是孤案还是普遍现象?作家在创作中如何留存证据,如何证明作品的所有权?文学批评、合理质疑的界线在何处?怎样树立出版界诚信机制?出版界有没有造假现象?
  嘉宾发言,仅代表其本人意见,不代表本报观点。

  方韩之争有利于出版界的发展

  ■张洪波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

  方韩代笔之争并不是一个直接意义上的著作权冲突,而是名誉权和著作权相关联的一个案件。方舟子如果想证明韩寒的作品由他人代笔或者是一个团队的策划而非自己所写,就必须要拿出切实可信的证据来印证这一论断,并且所提出的证据要具有逻辑性,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从言论自由和学术批评的角度上来讲,对别人的质疑需要有一个限度。只有具体到某一个事件当中,才能衡量这个合理限度的大小。
  通过方韩代笔之争,为出版界提供了三个积极意义。首先,提醒作家要具有法律和版权意识,在进行作品创作时,要注意保存好证据。现在不仅可以通过去版权局申请作品登记,还可以在网上申请数字版权登记;其次,当作者受到别人的质疑时,可以采用法律诉讼的手段来证明自己对其作品的所有权;最后,遭受到质疑时,理应抱以理性、正常的心态来面对。

  代笔引发的社会反思

  ■朱 鹰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选题策划中心总编辑

  从著作权角度来讲,代笔是没有问题的,这在整个出版行业是普遍存在的。通过方韩代笔事件,我们需要反思几个问题:
  1.代笔的分寸如何把握。在国外代笔是一个常见的出版现象,读者也都清楚。韩寒是否代笔关键在于他名誉背后的一个出版产业链,是商业利益的问题。如果他只是一个畅销书作家,存在代笔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他通过代笔被塑造成为一个时代偶像、当代鲁迅就是有问题的。
  2.大众读者的阅读水平。韩寒如果被证实他的文章是代笔所为,就需要对其读者的欣赏水平进行反思。
  3.社会文化素养和教育机制。正因为社会大众缺乏对媒体炒作的常识而将新概念作文这样一个商业化的比赛如此看重。从教育机制来讲,学校教育没有教会大众独立思辨的能力。
  4.出版界的娱乐化问题。美国出版家在20年前预言,出版业将成为第二个娱乐业。现在出名的作家都是一个娱乐明星,拥有众多的粉丝追捧。

  中国当下的文化窘境

  ■周正兵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传媒学院院长助理、文化产业系副主任

  方韩代笔之争不仅揭露了出版业的一些黑幕,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文化大环境正在面临的窘境。
  1.畸形的文化偶像生产机制。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文学偶像是被大众媒体所极力宣传、捧起来的。在这一系列的“造星运动”中,文化生产机制已经被大众传媒所绑架。
  2.扭曲的文化批评。文化批评应该分为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和文化判断三个层次。方舟子对韩寒的质疑,恰恰体现了现在的文化生态中,文化批评出现了价值判断和文化判断严重缺失的现状。
  3.出版产业生态危机。如今的图书市场,不仅书价虚高,而且有价值的图书也太少。随着社会资本进入文化行业,文化在资本市场的竞争中完全被资本所裹挟,丧失了发言权。
  政府部门在发展文化产业时亟需警惕两种倾向。一是过度行政化;二是过度产业化。过度的产业化和行政化都有问题,未来如何找到平衡是值得重视的。

  国内文化批评水平有待提升

  ■张 轶 北方工业大学副教授 博士

  我认为此番方韩之争是中国文化界文化批评低水平、低层次的又一印证。文化批评应该是公开、平和、理性的论战,要以事实为依据。方舟子作为论战的攻击方列举出的例证都是根据自身推理而来的弱证据,缺乏强证据。作为本次论战的防御防,韩寒的回应措施有误。他不能以一个非理性的态度来回应一个严肃的问题。本次方韩之争的意义在于警醒后来的论证中要更加注重理性、更加思辨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微博的兴起,韩寒和方舟子所代表的价值也在被消解。公民不再一味地相信一个文化偶像所具有的感召力;也不再迷信一个打假名人所采取的一切手段。

  质疑应从文本分析出发

  ■蒋 泥 作家

  我认为韩寒是一个很不错的天才,但是如果在制造天才的过程当中存在造假,那就挑战了公众的极限。现在既然新概念作文比赛的程序存在漏洞,我们就理应去质疑它。
  如果韩寒一开始没有存在代笔,那就没必要再去质疑他,即便他在后期因为忙,有找人代笔的情况,也是可以接受的。
  对一个人作品的质疑,我认为应当从文本分析出发,以追求事实和真相为目的,理性的分析其作品,而不能仅凭个人的猜测和推断就判定一个人的作品存在问题。

  公共话题的价值与成长

  ■史仲文 北方工业大学公民素质与现代文化研究所所长

  方韩代笔之争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是公共平台上的一个民间话题。几千年来,我们的话题主要被皇权政治、官府议题所把控,此次一个民间话题登上了社会公共平台,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公开表达个人观点的权利。作为一个公共话题,此次争论还有需要进一步成熟完善之处。公共平台是由各种规则构成的,任何一个公共话题都要遵循其中的规则,但是本次争论没有依照其中的规则。
  公共平台辩论需要确立以下规则:1.凡是负面的东西都要有事实作为依据,不能以疑当实;2.公开化的辩论要尊重对方的权利和人格,不能树私敌,不能失范、失格。


  法律诉讼不能解决诚信危机

  ■赵三平 北京广衡律师事务所主任

  依照法律观点来看,方舟子对韩寒是否代笔的质疑不存在署名权问题,只是一个名誉权的诉讼。韩寒向法院提起诉讼只能解决方舟子对他的质疑是否超越了正常的文学批评、合理质疑的界限,不能让法律证明他以往的作品由他所写。
  韩寒此次遭遇到方舟子的质疑,是一种诚信上的危机,而法律诉讼无法解决诚信危机。

  出版界敲响诚信警钟

  ■谭旭东 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

  中国当下的出版界信誉堪忧,不仅代笔现象严重,攒书行为也非常猖獗。代笔、攒书都是典型的对读者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对读者的欺骗,有悖于社会道德。重复出版问题也值得业内警惕。不少知名作家凭借其名望,在多家出版社推出作品,这些作品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重复的。
  创作人一定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读者,一定不能弄虚作假采用代笔。对于出版者来说,要为终端读者负责,为作者负责,不能有不诚信的行为。出版的不道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社会的不道德、精神的不道德、文化的不道德。在整个社会结构当中,出版业是非常重要的,它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出版界需要对社会负责。

  社会应理性看待代笔事件

  ■张 金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助理、贝壳阅读网总编辑
  从出版从业人员角度看,代笔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大众对于贴牌、代工已经习以为常,出版业也是工业生产的一部分,代笔也应该走向常态化。韩寒是否代笔并非一个很严重的事情,这其中主要涉及到诚信问题,如果真是代笔,向广大读者声明即可。

  代笔折射出社会缺失诚信

  ■颜 健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部副总经理

  方舟子质疑韩寒代笔事件之所以能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是社会转型期诚信缺失,虚假现象过多的一种映射。在社会转型期,由于体制的漏洞和法制的不完善,造假现象层出不穷,就必然会有一个人站出来揭露它,方舟子的出现就是这一例证。在打假和质疑的行为中,也要注意采取适当的措施,要基于法律的基础,基于事实的基础来进行质疑。社会民众亦需要有独立的思辨头脑,不能盲目的随从。

[1]

  • 上一篇文章: 重磅专访 方舟子:我的质疑有价值

  • 下一篇文章: 书店新春不打烊 活动带动销售
  • 策划组稿业务介绍】【设计制作业务介绍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读了这些书,谁都能写好今年…[3645]
  • 2019年“扫黄打非”十大案件…[6828]
  • 2019阅文女频年度好书榜日前…[16536]
  • 2019图书市场报告发布:新书…[2855]
  • 北京阅读季:北京阅读空间漫…[6583]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企业出书案例展示:《员工培…[10351]
  • 企业出书案例展示:《华夏银…[9225]
  • 本公司企业出书业务介绍[63900]
  • 科普类读物插画选登(单色灰度…[10925]
  • 健康科普类读物内文插画2[10864]
  •  
     相 关 文 章
  • 中青布鲁姆斯伯里公司成立 首…[1842]
  • 3小时订单破千万!2020浙江省…[1701]
  • 培养阅读力是塑造孩子学习力…[1975]
  • 中少总社“父母学习计划”燕…[1680]
  • 2020年10月中国青年阅读指数…[1719]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2020 北京汉图图书公司        站长:冰河        页面执行时间:78.1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