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西西弗书店创办人高冬梅:利用超常规的价格吸引读者是一种不正确的方式,书业需要维护和竞争。书业本来就是一种微利的行业,需要大家共同去呵护。 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低价销售会让消费者产生误解,认为本是微利行业的图书产业是暴利行业,给出版社及经销商带来巨大冲击,从而导致出版社图书品牌的受损。如果把降价行为作为营销的常态手法,会导致高定价低折扣图书的态势愈演愈烈,最后受到损害的还是消费者。
@枫林晚书店 :一部分出版社最近半年图书的定价上涨相对比较明显,这也是网络上图书价格战带来的连锁反应。道理很简单:网络书店拼命价格战,拼命向出版方压低进货价格,出版社也想保留自己的正当利益,只有想办法调高定价,这样就把隐形成本转嫁到读者身上。 @Ligo :电商冀望于用图书博一个低价的名声,用图书价格战搭台,用其他品类唱戏,实现高毛利产品的销售,实现网站整体访问量的提升。
201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又是辛亥革命百年华诞。出版产业随改革浪潮的不断推涌,产生了新的变化。售书平台更加多元,营销渠道更是涉及线上线下。同时,数字版权的保护问题也被提上日程,备受上下游所关注。
电商售书 鸠占鹊巢 噱头营销?
图书与电商,貌似毫不相干的二者,在2011年末,因一本《乔布斯传》被拉得格外亲密。10月24日,《乔布斯传》全球同步发售,而作为家电平台的苏宁易购与服装品牌凡客诚品在同一时间在其电子商务平台打出同步售书的广告,《乔布斯传》如同一副药引子,引发了电商售书的浪潮。 纵观电商经营领域,不难看出“鸠占鹊巢”已然不是新闻。早在今年5月,百度和日本乐天联合打造的网购商城乐酷天就开始涉足图书零售。电商已然把图书作为自己的噱头营销手段,利用图书吸引群体目光,提高平台眼球指数。与此同时,传统售书渠道怨声载道,但面对如此“抢饭碗”行为仍是无可作为,而图书在传播文化的作用同时,又肩负了“广告炮灰”的角色。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不排除更多像凡客诚品这类电商平台对图书销售产生“野心”并付诸行动。不可否认的是,图书与电商的结合,为读者增添了购书渠道,为电商谋得了眼球效应,同时又增加了实体书店的生存“难度”。
罗振宇:像图书这种毛利率无限逼近于零的产业,之所以被大型电子商务平台所注重,完全是靠图书频道扩大网站访问流量,从而用网站综合内容带动整体的产业链。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目前发展的电商平台,与其说是网上书店,不如说是网上商店,图书销售仅是该商店中的一环,而图书更多的是扮演了营销噱头的角色。
@梦蔷文化工作室:电子商务和传统商务并行,网络售书和传统售书共存,其实没什么不可能,存在必有合理性,所以一颗红心要做好两手准备。
微博营销 小平台撬动大市场
“今天你微博了吗?”随着这句广告语的推广,微博快速走入了大家的生活。 微博在国内的迅速火热,让不少出版社、书店以及图书电商看到了新商机,他们纷纷通过微博发布新书消息、点评热门图书、开展转发送书活动等。快书包这家以图书销售为主的B2C网站,更是根据新浪微博的特色开通了微博客服、私信下单、微博秒杀、微博晒单送礼券等新型营销模式。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围绕着微博这一新兴媒体开展的极具自身特色的碎片化营销方式将会成为未来营销市场上的新手段。微博营销,小平台却发挥了营销大力量,未来我们也将会看到愈来愈多的图书出版商、销售商通过小微博来博取图书销售的大市场。
西西弗书店微博管理员覃晓月:微博为我们增加了一条和书友进行有效沟通的新途径。书友可以更方便地查询书、咨询问题,我们也能够为书友提供更好的服务。
@单仁资讯集团:企业利用微博实现的六点价值1.展示品牌风格个性;2.客户关系管理; 3.信息透明化;4.品牌与消费者关系亲切化;5.危机公关中负面信息扩散快,利用微博快速处理;6.创造品牌风尚,找到引爆点。 @博库何建华:图书领域的微博营销已经从去年底的尝试性“赶新潮”,成为现在图书出版方以及书店对图书进行网络宣传的首选渠道。真的是时间在变,观念必须跟着要变。
红色出版 题材多样 百家争鸣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新闻出版总署于2010年年初就组织策划了百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重点出版物,确定了庆祝建党90周年、重点出版项目80种,其中,重点图书68种。截止到2011年6月21日,80种重点出版物选题图书基本出齐。 除了图书的出版工作,各家出版社也利用这个节点组织了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全面展示建党90年以来的辉煌成就。 同时,2011年也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早从2010年,各出版机构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以这一年度重大事件为中心,着手准备相关题材图书及相关活动。各出版机构都希望在“辛亥书海”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今年市场上各种辛亥革命主题的图书比比皆是,题材也是各具特色。 此外,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前后,各地书店、出版社都进行了相关主题书展、签售等各种宣传活动,10月10日当天,各种纪念活动更是达到了高潮。
新世纪出版社北京出版中心编辑总监宁伟:辛亥革命起于广州,新世纪出版社作为广东一家文化出版单位,必须有“书”要说。那一年的广州与众不同的印记就是粤商,这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是独一无二的,于是我们就以此作切入点出版了相关图书。
@阿楠:夜读史书,回首百年,对比今日,仿如昨日,历历在目,破败不堪,国之不幸,天人共泣。夜读《辛亥:计划外革命》有感。
版权纠纷频发 数字出版遭遇发展短板
数字出版日益火热,版权纠纷、侵权事件也进入了高发期。 2011年3月15日贾平凹、慕容雪村、韩寒、李承鹏等50多位作家,发布《中国作家声讨百度书》,指责百度文库侵权并要求赔偿损失。 10月10日,东城法院开审人民文学出版社起诉网易侵权案,人民文学出版社和网易同时声称享有《古炉》的数字化制品及网络版版权,数字版权该如何签署、如何才能避免陷入“一女嫁二夫”的纠纷,引起业内人士热议。10月13日,磨铁中文网起诉豆丁网侵害了磨铁中文网的合法权益,要求赔偿经济损失。 避免版权纠纷不仅需要法律法规建设,亦需数字出版商、传统出版社和著作人共同努力,严于自律,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字出版氛围愈加显得迫切。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张洪波:避免版权纠纷首先要解决的是出版社在数字出版产业中的定位问题,出版社应该定位于数字版权代理人的角色,明确与作者的委托关系,并保证作者的数字版权收益。 磨铁图书法律总监王涪宁:目前,国家在整个数字版权保护上没有独立的法律架构,对于数字版权和数字出版相关条例的解释仍有待完善。
@新华社中国网事:网络是否能与“免费”划等号,争论已久。尤其是在产业链上游的作家,如何与传统出版社、电子平台提供商合理分配数字版权收益,更是纠结。百度风波后,民间版权保护意识和立法监管的呼声高涨,无疑是一个积极现象。中国的文学繁荣与互联网版权保护能否双赢,仍是一个悬念。 @-宁芯-:电子版权得不到有效保护的话,我觉得将会消失的不是纸质书,而是作者群体。
随着出版产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纸书已无法满足上下游渠道的“胃口”,数字出版平台竞相萌芽、烽烟骤起,移动阅读发展“甚嚣尘上”,大有成为出版业新军之势。而教育数字化则成为教育领域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争建平台 数字出版谁为王?
亚马逊Kindle的成功使从业者震惊,也让国内的图书销售商看到了成功的一条通途。 8月30日,当当网联合170多家民营公司、出版社、出版集团举行数字版权采购说明会,阐述数字业务的发展及态势。12月底,当当网率先推出电子书销售平台,并宣布将于2012年发布自己的电子阅读终端。当当抢先一步,有消息称其竞争对手京东或将在2012年一月上线自己的电子书销售平台,并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大的电子书销售平台。而亚马逊中国也在暗中发力,谋求Kindle进入中国的方式和时机。一些传统出版机构也在积极搭建数字出版平台,寻求转型之路。渠道为王,当众多平台搭建起来后,为王的或将是内容和服务了。
当当网副总裁兼数字事业部总经理易文飞:读者关注的是内容,而不是传播它的介质。因此数字出版和实体书是互补且平等的,即用不同手法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管理部副主任冯静:数字业务是出版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多一条销售渠道对出版社来说是好事。
@倪新玉:对于电商建数字平台我的几点朦胧的感觉:①千万不要把自己降到中移动和盛大文学的层次;②比特经济不同于原子经济;③决胜的关键在于地面店的建设。
移动阅读 碎片化广受青睐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碎片化的阅读模式逐步受到用户的接纳。你我手中的手机,便是移动阅读的最佳呈现方式。国内三大运营商抓住机遇,纷纷推出自己的手机阅读业务,截至2010年9月,三大运营商均已建立自己的阅读基地,积极推广移动互联网阅读。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移动互联网阅读市场状况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手机阅读市场规模将达到70.1亿元,年增长率将达到52.1%。清科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报告预计,今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用户数将突破2亿,同比增幅超过30%,增幅远超手机游戏、SNS等移动互联网业务。 移动阅读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模式,已经趋于成熟,广受青睐。未来,移动式阅读将会成为数字出版领域的主力军。
中国联通阅读运营中心总经理陈亦凡:在整个数字出版产业中运营商以其拥有的庞大用户资源,具有一定的优势地位,但是数字出版毕竟是一个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重要的还是内容资源。所以我认为内容提供商才是合作中居主导地位的。
@山东手机台李志:有人测算过,假设通过手机或电子阅读器出版的图书占纸质出版的30%,将节约纸张168亿、100万棵树,节省费用约2亿元。手机阅读使人们从没时间阅读、不方便阅读到随时可以阅读、处处可以阅读! @刘鑫6:移动阅读对出版社还是有利的,用两个词描述!第一个——“盘活”,把多年积压的滞销书变成长销书。第二个——“推广”,把不见起色的长销书变成畅销书。总之利用好数字出版与移动阅读的机会,让手头图书的生命周期变精彩!
电子书包 试点扩大 普及尚待时日
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在其《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第一次明确将“电子书包研发工程”列入“十二五”重大工程项目,并指出,“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大力研究开发以网络环境为依托,由移动终端设备、电子教学服务平台、资源加工出版支撑体系以及教育教学数字内容共同构建,参与者通过使用终端设备来进行教学活动的电子书包工程。工程一期启动电子书包研发工作并展开小范围试点;二期进行优化调整并在部分地区推广;三期在全国范围推广。 如果说2010年电子书包还是少数地区的试点项目,2011年电子书包的发展态势则有如井喷般蔓延至很多地区。除了上海、北京,包括陕西、宁波、佛山等很多地区也已经开始进行了电子书包的试点。11月,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担任理事长单位、十余家会员组成的全国首个“电子书包企业联盟”宣布成立。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虽然电子书包的增效减负的效果令人向往,但实现电子书包的普及还尚待时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