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十年回顾馆配图书市场
前言
2008年,随着高校第一轮评估的结束,馆配市场进入到平缓的发展阶段。由此回溯到1998年,正好是十年,这十年正好是馆配市场发展的黄金十年,十年来,馆配市场从启动,到真正形成,再到急剧拉升,可谓是风起云涌,变化莫测,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仅仅十年,馆配市场总额攀升到50亿元,占整个书业份额的10%,成就了中国书业最大的传奇。
有必要对馆配市场的十年进行总结,歌颂成绩当然是少不了的,但主要是为了去找出问题,因为成绩有目共睹,都是官话和套话,而问题则常常被放小,甚至视而不见。
从某种意义上说,馆配市场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经过2008年的平稳过渡,2009年,馆配市场进入到重新洗牌的阶段,一方面,馆配市场的泡沫将大量挤压,中小馆配商面临突围的尴尬,想全身而退几乎不可能;另一方面,有实力的馆配商,如新华书店系统,则以此为契机,不惜以牺牲一时利润等手段,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在馆配市场的洗牌大战中抢占市场先机和话语权。
2009年的馆配市场,注定是残酷和不平凡的。馆配市场最终的市场格局是国有新华书店从民营书店手中全面接盘,重回北京发行所一统天下的时代吗?这对图书馆来说无疑是最佳模式。图书馆一直希望一家馆配商、一份可供书目解决图书采访问题,但肯定是不可能的,因为新华书店已经分化,新华书店系统内部的发展与竞争日趋激烈。尽管如此,相对于民营书店来说,在未来的馆配市场格局中,新华书店系统占据主导地位似乎是板上钉钉,没有多少悬念的了,在这个大结论下,剩下的最大的问题在于,曾经开创和引导馆配市场,为馆配市场的繁荣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的民营馆配商将何去何从?
也许讨论这个问题,现在还为时过早,因为诸多民营馆配商仍然活跃在馆配市场第一线。而新华书店系统就一定能够成为最大的赢家吗,按道理应该是这样,但变数也不是没有,比如以当当、卓越为代表的网络书店,会不会横空杀出,成为左右馆配市场的第三方力量呢?
十年来,馆配市场的众生相非常有意思。
最得意者,是民营书店。一大批民营馆配商脱颖而出,成为市场的佼佼者,领跑馆配市场,引导了馆配市场的潮流。
最失意者,是新华书店。丢了馆配市场,馆配市场做大;丢了大中专教材,大中专教材市场做大;当作救命稻草、舍不得丢的中小学教材教辅,国家出台循环使用制度,一下子变成夕阳产业。好在新华书店知耻而后勇,纷纷杀出回马枪,后来居上并非没有可能。
最郁闷者,莫过于图书馆。馆配市场的发轫源于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高速发展源于图书馆评估,这两大因素本来应该促进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但结果却适得其反,馆配市场倒是红火起来了,图书馆却越来越买不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图书。
最彷徨者,是出版社。因为有了所谓的馆配商,出版社被极具边缘化,沦为图书产品的提供者,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馆配商是皇帝,出版社则无一例外都是嫔妃,管生不管养,完全丧失了话语权,而听任馆配商摆布。
但这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失意的不可能永远失意。得意的也不可能永远得意。郁闷的正在追本溯源,寻找问题的症结。彷徨的也开始迈出了艰难的步伐。用一句俗不可耐的话说,市场就像是一只无形的手,在牵引或是推搡着馆配市场产业链上的众生,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适应不适应。变化永恒,发展不可抗拒。
强者去改变,弱者去适应,这正是我们今天回顾馆配市场十年的最大意义和收获。
1、馆配市场十年回顾·发端篇
馆配市场的发端始于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界的广泛应用。这在图书馆界早已有定论,但是出版发行界,特别是出版界却不甚了了。
1998年之前,图书馆采购主要是通过本报所属的科技新书目、社科新书目和标准新书目(俗称“三目”)预定来完成的,在确认订数后向有关书商发出订单,然后再做手工预定目录,以便查重、减少漏订与重订。当时,新华书店总店北京发行所是全国最大的中盘。
上世纪90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术开始在图书馆界应用,图书馆过渡到自动化和网络化时代,计算机编目逐步取代手工编目。在传统的编目中,许多图书馆的编目人员对同一种书从事着相同的、重复的劳动,浪费人力、物力,而且由于水平不齐,书目数据不规范,不统一。计算机编目要求每条书目信息都要按照可以用于交换的统一的MARC格式的标准和要求组织起来,由于使用统一的MARC格式,集中编目、联合编目和联机编目成为发展的趋势。在这种大背景下,1990年前后,我国相继成立了若干区域图书文献联合采编中心。
在北京,由北大、清华、人民大学、北师大等高校图书馆参加,在人民大学图书馆成立了北京图联公司。在上海,上海交大图书馆成立了申联公司,同济、复旦和华东师大等高校图书馆成立了翔华图书公司。江苏在省高校图工委统一部署下,南大图书馆、南京图书馆、金陵图书馆、东南大学图书馆等在南京师大图书馆成立了江苏华茂图书公司,河海大学图书馆、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等在南航图书馆成立了江苏知识书店。在广东,由39所高校图书馆参加,在华南师大图书馆成立了广东省高校文献信息中心。辽宁70多家图书馆在沈阳图书馆成立了北方图书公司,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公司都是某一地区若干图书馆自愿参加、互相协作从事文献联合采访、集中或联机编目的公益性的联合编目中心。区域联合采编中心的组建模式各不相同,但从组建过程来看,为地区图书馆整体化建设服务是成立中心的初衷。它一般由成员馆经过民主协商,有一定影响的图书馆牵头承办。
不难看出,编目是其主要或者核心业务,书目数据的共建共享是其主要目的。由于这些编目中心赖以生存发展的书目数据的建设、先进的技术装备和业务过硬的人才,都需要有足够的经费来维持,因此,这些编目中心在编目的同时,也开展了协同采购,走上了“联合采购、统一编目”之路,逐渐演变成国内最早的专门以图书馆客户服务为主的商业机构,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馆配商。时至今日,这些馆配商很多仍然战斗在馆配市场,当然,也有一批已经不从事馆配业务,退回到编目的老本行。
由于第一批馆配公司均来自于图书馆联盟,民营不是民营,国有也不是国有,地位比较模糊,属于以采养编的公益性质,很多专家都指出,追求经济效益不是他们的唯一目标,这是与一般企业不同的。公司追求经济效益,只是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一种手段,为开展业务建设提供经济保障。
正因为此,一大批民营公司从中嗅到了市场商机,1998年后,成都世云、安徽儒林和北京人天、中教图等一批以图书馆为客户服务对象、从事专业化馆配经营业务的馆配商相继产生,其中北京人天公司改变了京所层层报订的模式,变期货为可供,压缩了中间环节,创新了馆配市场的新模式。成都世云则创新了加工服务模式,将图书馆服务外包的概念引入到馆配市场,这些都是馆配市场形成的标志。
2、馆配市场十年回顾·过程篇
从1998年—2007年,十年馆配市场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998年—2003年为第一个发展阶段,由于招投标竞争模式尚未引入,馆配商供货折扣比较高,市场竞争不甚激烈,馆配商提供图书商品的增值服务需求仅在随书配备编目数据方面,普遍还没有加工外包服务要求。
馆配市场中,高等院校图书馆的市场份额几乎占80%以上。2003年,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教育部启动高校教学评估,馆配市场急剧拉升。
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文件中严格规定了高校办学的基本条件和指标,其中图书馆藏书量和年新书采购是指导图书馆采购图书两项重要的指标;评估文件明确要求高校年图书文献资料购置经费须占到全校教育事业费拨款的5%以上,综合、文史类高校生均图书100册,理工类高校生均图书80册;年生均采购新书册数3-5册。这种刚性馆藏图书量指标要求在当时有相当多的高校存在不小的缺口,为了达到评估标准,各院校纷纷追加经费,图书馆文献采购量剧增,呈现“井喷”现象。
2004年—2005年,是馆配市场发展的第二阶段。面对急速膨胀的馆配市场,一时间民营馆配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汇入馆配业务的滚滚洪流之中。各省新华书店也纷纷成立图书馆馆配业务机构,在全国零售市场出现销售“滞涨”的状况下,出版社也开始调整出版策略,把关注点聚集到馆配商和终端图书馆的采购需求方面,有书业界人士把这两年定为书业的“图书馆年”。在国内重大的书业活动中馆配业务成了不折不扣的“主角”。2004年桂林和2005年天津的全国书市馆配业务销售均获得巨大成功,其中桂林书市零售和团购销售总额实现1321万、天津书市零售和团购的销售总额达到了3200多万。桂林和天津全国书市馆配活动的意外成功深远地影响了2006-2008年新疆、重庆、郑州的全国书市。
另一方面,2003年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正式颁布实施,图书馆采购引入了招投标机制,馆配业务逐步开始实行政府采购的公开招投标竞争模式。据有关方面调研数据统计,现在高校图书馆采购图书采取招投标的已达90%。公共图书馆采购图书纳入政府采购体系下操作的也已超过七成。馆配商在招投标竞争“游戏规则”下不断压低供货折扣,国营、民营图书发行商纷纷进入馆配市场,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由于采购量激增,大批面临教学评估的高校图书馆无法承受一年十几万册的图书到馆采编组织工作,于是将图书的编目加工、实物加工乃至典藏上架等外包给馆配商,馆配商提供从供货到加工的所谓“一站式”服务,馆配市场业务图书采购加外包服务的业务特点形成。
2006年—2007年,也就是馆配市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馆配市场达到了10年发展的顶峰。据2006年对300余所高校图书馆的抽样调查显示,文献资源购置费总和为10.93亿元,最高的是复旦大学图书馆达2929万元,最低的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2000元,馆均约为388万元。其中,购买纸质文献的总经费约为8.62亿元,馆均约为288万元,最高的是复旦大学图书馆约为2480万元。2007年521所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购置费总计约为17亿元,馆均约为327万元,略低于2006年的均值388万元。最高的仍是复旦大学图书馆约为3165万元,最低的是福州英华职业学院图书馆为4200元。其中,购买纸质文献采购的总经费约为13.5亿元,馆均约为257万元,略低于2006年的均值288万元。最高的是复旦大学图书馆约为2565万元,其次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约为2226万元。这些数据表明,国家2007年对高校图书馆的投入,基本和2006年持平,略低于2006年,平均各个馆用于采购电子资源的经费约是用于采购纸质资源的经费的三分之一。从对500所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采购经费的统计来看,07年的采购总额约为3.9亿元,馆均约为82万元,最高的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约为835万元,其次是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约为829万元。
2008年高校第一轮教学评估结束,馆配业务至此进入平稳发展阶段,或者说进入到市场整合的转折时期。
3、馆配市场十年回顾·问题篇
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界的广泛应用是馆配市场形成的内因,高校扩招和评估则是外因。对于图书馆来说,建立区域联合采编中心,原本是为了解决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需要,谁知道却催生了一个庞大的馆配市场,让图书馆始料未及,无所适从。从这个意义上说,馆配市场的发展偏离了图书馆自身文献资源建设的正确轨道,是畸形的,不健全的。然而这种理性的声音在急剧拉升的馆配市场面前,在每年近50亿的销售码洋面前显得微不足道,被迅速淹没。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