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馆配服务需专业化的出版社发展之路
北京大学出版社依托北京大学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一大批高水平、高质量的图书。据北京大学出版社营销中心产品经理兼馆配经理张建民介绍,北京大学出版社在各种馆配会上的采购量稳居前十之列,在文科类图书采购中基本保持在第一名。
张建民介绍,目前北京大学出版社以文史哲、经管、法律等类图书为拳头品种,在人文、艺术、哲学、经管、法律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社会和市场影响力。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许多适合馆藏、市场占有率及社会影响力都非常高的图书。
在版权引进方面,北京大学出版社与国外很多知名的出版社合作,再由国内相关领域的一些专家、学者翻译了许多重量级的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获奖的图书也是很多的,包括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国家图书奖等奖项,各类出版物累计获奖90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400多项。
北京大学出版社依托北京大学这个学术品牌,作者队伍包括了北大以及全国很多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聚集这些学者型的大家是北京大学出版社最大的优势出版资源,这使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的品质和影响力有明显的优势,而这些图书也比较适合图书馆采购收藏。张建民说,北京大学出版社拥有一大批的高水平、高质量的适合图书馆收藏的图书,很多都是图书馆首选或必采必藏图书,而且采购、收藏这些书更是提升图书馆档次和品位的体现。
那么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馆配工作是如何开展的?对此,张建民介绍,北京大学出版社一直都非常重视馆配工作,今年5月新成立了馆配部,由专人负责来开展全社的馆配工作。目前,一方面主要还是通过积极配合馆配商来开展这一工作,因为出版行业的特点决定了中间商是必需的,馆配商是衔接出版与馆藏的纽带。馆配商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客户集中,可以为终端客户直接提供更快捷、更专业的服务,比如图书后期的物流上架等很多工作,出版社目前阶段是单独做不了的。现在每年都有很多馆配商主办馆配会,为出版社和图书馆业务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由于出版社很难掌握所有的终端客户,往往感觉会受制于参加馆配商的这些馆配活动;其次,馆配商举办的各种馆配会议形式比较单一,往往相对集中,在时间上有限制,出版社只能有选择的参加。张建民建议今后出版社可以自主联合开展一些馆配采购工作,以弥补馆配商在这方面的不足。
谈到开展馆配工作面临的困难,张建民介绍,因为刚成立馆配部,人员不够充分,在一些重要活动上,比如北京图书订货会这样的大型会议,就需要销售部、市场部同事的共同合作,而社里最终采购的馆配量也都分别与区域销售直接挂钩,这样就保证了部门工作之间合作的积极性,从一定程度上就弥补了人员的不足。
目前,北京大学出版社力求把图书馆采购工作做得更加专业化。由专业的公司来帮助定期制作新书Marc数据,再通过社里的各种渠道及时发布出去;建立了专业的图书馆样书架,按照学科、时间分类,并制作专门的条码,方便来社人员选书采书;加强图书馆及馆配商客户数据库的收集、整理的建设及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提供按需服务和主动服务;建立了北京大学出版社馆配即时交流QQ群,加强与客户的日常感情联络,更好地及时开展服务工作(如提供专门书目数据等)。总之,就是努力通过这些信息化手段和专业化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距离、空间上造成的工作难度。
对于未来的馆配工作,张建民表示,图书馆采购逐渐成为出版单位彰显实力、提升营销能力的重要方面,时下的出版竞争已是以独特的营销策略、广泛的营销网络为引领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方面的竞争。未来的馆配工作要配合社里的工作部署和总体要求,与提高市场销售、品牌知名度紧密联系结合,做好重点图书馆和馆配商的关系营销维护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馆配工作。
谈到近期的馆配市场以及我国馆配市场未来的发展前景,张建民表示,具体前景如何不好预测,但总体感觉馆配市场竞争肯定会越来越激烈,越来越专业化,馆配商、出版社都已经很重视这一领域。一方面现在图书馆的采购业务越来越专业,选书已经从以前量的要求转变到质的要求;另一方面馆配商之间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正经历一个市场竞争、选择淘汰的过程,逐渐会形成像武汉三新、中教图、北京人天等一些大型的专业馆配商,出版社也相应要根据需要为馆配商及图书馆提供越来越专业化的服务。
目前,传统出版正面临着电子出版的挑战,零售卖场正面临着网上书店的冲击,馆配市场同样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但可以肯定的是传统的纸质图书是不会被取代的,读者还是需要去图书馆感受阅读的氛围,而知识也需要不断地更新,每年图书馆都需要淘汰一部分旧书,而且图书馆的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因此馆配市场还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应该说还没有传统书业一下子面临的压力那么大。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