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但是问题不会消失,该来的终究会来。2005年—2006年,国内最大的民营馆配商人天书店涉嫌商业贿赂被调查,一册回扣现金账本,是人天书店行贿的关键物证,也由此引出一系列高校图书采购贿赂案件。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提供的资料显示,在这册现金账本里,详细记录了2004年以前每一笔回扣款,包括具体金额、领取时间、业务员以及收受单位,总共金额500万余元,其中多数涉及高校。人天书店负责人表示,当时该书店每笔业务都是给了回扣的。
“人天事件”暴露了馆配市场,甚至是整个书业市场的潜规则,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
潜规则不是人天公司首创的,但为什么被人天公司捅了出来呢?是偶然,也是必然。
应该说,人天公司的账本暴露是一个偶然事件。说必然在于,新华书店也有回扣,不过都是明扣,没有暗扣。之所以在馆配市场出现暗扣,主要还是因为,馆配市场膨胀得太快了,面对这块诱人的蛋糕,管理不规范的民营公司为了应对新华书店的竞争,不惜铤而走险,主动或是被动给了暗扣。
“人天事件”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是馆配市场十年问题的大爆发。对于人天而言,业务急转直下,不得不全线收缩。
对于图书馆而言,刑事拘留甚至判刑的图书馆馆长或者采访人员无法统计,但2005年—2007年,整整三年,馆配市场笼罩在反商业贿赂的阴云中,很多高校图书馆的采访人员惶惶不可终日,唯恐牵连到自己。据说,当时国家相关部门为了稳定人心,规定,只要没有把回扣装入自己腰包,就不算违法,不用坐牢,风波这才渐渐平息。
从客观上说,“人天事件”也为新华书店系统重拾馆配市场制造了难得的机遇。
馆配市场另一个突出问题表现在招投标上。由于不规范操作和有法不依,招投标遭多方诟病,已成为众矢之的。如果说招投标是枷锁的话,这个枷锁却是图书馆自己套进去的,图书馆对招投标的理解从本质上可能就是错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图书馆采购属于政府采购,但政府采购并不等同于招投标,图书馆界犯的错误在于将政府采购等同于招投标。即便这是主管部门强加给图书馆的认识,图书馆也是可以据理力争的。
恰恰是政府采购设计了图书馆图书采购非招投标的条件。政府采购的方式包括: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国务院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
这也就是说政府采购的方式,包括非招投标方式。
从目前政府采购的实际情况来看,具体货品的采购都不实行招投标了,而是采用的协议供货,图书馆一般数据库采购都是单一来源采购,本身就不是招投标。
现在的投标方式,很多地方有问题,比如自己提出不招了,要续标,而且,现在有些图书馆招标,馆配商去投标,又让你二次报价,这是典型的竞争性谈判方式。
也就是说,现在的招投标其实只是形式,用招投标之名,行竞争性谈判之实,挂羊头卖狗肉而已。
低价中标是招投标的法定规则,但竞争性谈判就不是这样,政府明确规定不以价格选择供货商。竞争性谈判,决定谈判结果的是专家委员会,政府采购必须遵循国家政策的要求,如节约支出、购买国货、保护中小企业、环境保护等,采购结果不以寻求单个采购人的最大受益为目的,是各国政府经常使用的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政府采购还分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两种情况,图书馆不适用集中采购,因为每一家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指导方针都不一样,应该由图书馆自行分散进行,维持政府采购的本质内容不变,但形式上要自行采购。
如果说分散采购有腐败,集中采购同样避免不了腐败问题,在招投标上,暗箱操作比比皆是。
馆配市场的这种不规范的招投标方式快要走进死胡同了。
馆配市场的繁荣出乎图书馆的意外,这种繁荣或者表面的热闹,也背离了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初衷,图书馆越来越采不到高质量的、自己所需要的图书。问题出现在哪里呢?在传统的书目报订时代,新华书目报新书覆盖率非常全,承担了中国可供书目的功能,而现在,在馆配市场的产业链上,馆配商占据主导地位,馆配商的书目是图书馆最主要的使用书目,这些书目除了具有一定的可供优势之外,既不权威,覆盖面又非常狭窄,于是乎,图书馆不得不同时选择若干家馆配商,即便是这样,漏采还是非常严重。
无疑,这个问题是制约馆配市场发展的瓶颈,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馆配市场的繁荣将是虚假的表象,亦将难以为继。
“图采会”遍地开花,是馆配市场另一个矛盾突出的问题。“图采会”模式最早是由新华书店总店创办的,也是总店大中盘情节的延续,在当时是极具创新之举。
“图采会”模式创立于图书馆采购需求快速增长时期,是顺应馆配市场需要,为图书馆采访工作提供服务的“时代产物”。由于它依然建立在传统图书订货会的运作方式下,营销理念并没有得到创新;另外随着2008年以后第一轮高校评估的结束,“井喷式”的图书馆采购量逐步回落,馆配市场进入平稳发展,图书馆开始看重有质量的书目订购模式,所以“图采会”的促销活动自然会显示出它的历史局限性。如参加“图采会”的多是些近年新发展的高校图书馆,起点比较低,对现采需求很大,但一些像“211”、“985”的高校图书馆对现采却并不十分热衷,反而青睐于书目订购;且近三、四年来因各种类型订货会书店订货功能都在下降,订货会主办者纷纷押宝“图采会”,甚至连一些城市的文博会也拿“图采会”来做文章,导致“图采会”遍地开花,从年初办到年尾,几近泛滥之势,图书馆的采购老师们疲于奔命,也逐渐丧失了对“图采会”的热情。在这种形势下,如果“图采会”不能够推陈出新,切实从研究图书馆的真正采购需求下功夫来不断丰富“图采会”的内容,“图采会”也会像图书订货会结局那样,将很难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馆配市场究竟如何让“图采会”模式持久、长新是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相对来说,对于有特色经营和区域重点客户的图采会,如专业图书订货会及区域性业务订货活动等,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在馆配市场规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同时,馆配商、出版社及图书馆还存在着一些内在的矛盾,不利于产业链的平衡发展;馆配市场仍是以折扣战占主导地位的竞争方式,做新书、正价书的利润空间已经非常小,缺乏应有的利润空间等等。
当然,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出路,下一个十年,馆配市场将何去何从呢?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