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谈谈今年推荐给青少年的读物
向深圳市民推荐一个读书目录,这是深圳读书月组委会每年的例牌节目。今年自然也不例外。其中的一个书目是推荐给青少年的。不过恰好是这个青少年部分有点疑问,比如我们到书店,看见有少儿读物的分类,不大见到青少儿读物的分类。少年与儿童归在一起是应该的,青年或者应该划归成年部分,现在的青年——在阅读方面,16岁以上都应该被看作是青年——心智成熟又早,把他们跟少年并列,会让他们觉得别扭吧。
现在的这个推荐书目基本上成了新书推荐,全部都是今年或去年出版的。每年的新书浩如烟海,推荐一下大概也有必要。不过,如果说指导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的话,那么,一个基本的考量是,到底“什么书”是有价值的,值得向市民包括少年儿童推荐?假如这个考量变成了到底“什么新书”是有价值的,值得推荐,那就是另一回事了——给人一种“销售意味”很强的感觉,事实上,多家书店就有这些推荐书的销售柜台。读“有价值的书”跟读“有价值的新书”之间,差别还是很大的。
有价值的书就是经典。新书即使是有价值的,也未必是经典。很多看起来有价值的新书,过不了几年就已经没有人知道了。少年儿童的心智是一张白纸,什么东西刻在上面,一辈子都会印象深刻。在阅读方面,少年儿童无疑是最重要、最宝贵的时期,这个时期读了什么书,对将来影响极大。因此,是让他们读很多将来无人提及的书,还是读一些价值永恒的书,不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吗?
当然,我并非是一个阅读上的经典主义者。我很清楚,是跟着流行趋势走,还是跟着经典标准走,其实是可以争议的。如果我们读而且仅仅读经典,那就用不着出新书,经典的书也是浩如烟海呢永远读不完呢。新书自有新书的价值。新书有当代人的思想情感,当代人的见识胸襟,其中一部分同样会成为新的经典。阅读新书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因此,在推荐书目方面,应该有一个恰当的分配比例。比如,经典与新书或者应该五五开。50种书目,应该10种是外国的经典,10种是中国经典,10种外国新书,10种中国新书,另外留出10本的名额给科普。经典的书往往有流行的由头,比如去年是安徒生年,大读安徒生就正其时也。有些书不应该成为推荐对象,比如圣贤经典,原因是已经有那么多“读经派”人士在鼓吹其事,有不少学校已经采用为课外教材,没有必要锦上添花。
还有一些书,其实是给家长或者给教育少年儿童的那些人去读的,不知道为什么也混入了今年的“青少年读物推荐书目”,比如张炳慧的《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孙云晓的《好父母好方法》、程少堂的《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都赫然在目,虽然有少数早熟的孩子会去看老师的教案,但如果去读写给妈妈们看的书,终究还是很不寻常的。读书组委会把它们推荐给青少年,就更加奇怪了。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