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社长张英光。中国新闻出版网记者 董岩摄
张英光 干事业的“拼命
三郎”
□本报记者 朱烨洋
1992年年底,张英光成为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科教社)副社长,1998年任社党总支书记,2007年7月任社长,长期分管经营和党建工作。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科教社的年出书品种从不足300种增长到800余种,年利润从300万元增长到3100多万元,国有资产增长了40多倍。自1993年起,科教社连续8次蝉联上海市文明单位的殊荣,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张英光更是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辛劳。
勇往直前的开拓者
教材一直是科教社的主要经济支柱,因此,张英光把相当多的精力投入到教材的发行工作中。科教社出版的教材多为边缘课程、地方性课程,推广起来十分困难,为此张英光亲自上阵,走南闯北,知难而上,不怕碰钉子,深入细致地做教材推广工作。
其实,张英光患有较严重的萎缩性胃炎,而且肺部、肩部也有不同程度的病症,医生嘱咐他要多休息,但他顾不了那么多,是社里有名的“拼命三郎”。张英光的真诚、忘我和执著感动“上帝”,他同许多省份的教委和书店同志成了朋友,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为开拓事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近年来,科教社与许多省市教委和地区教委建立并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教材的发行遍布十多个省,发行码洋从3000万元增长到2.4亿元,用纸量从2万令增至25万令,这些数字凝聚了张英光的心血。
严格高明的管理者
管理,历来是不少出版社的薄弱环节。张英光根据科教出版社的实际情况,借鉴同行的成功经验,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案。他要求财务人员每半个月发布发货、退货、到款的详细报告,督促发行业务员加强回款工作,把坏账率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节约和降低成本是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社内成本大户的出版科工作,张英光大胆创新,实现了成本结算、纸张调配、施工安排等全面的电脑化管理。为了维护社里的利益,对于科教出版社许多外地代印代发的业务,他更是不遗余力,四处奔波,了解印刷市场的行情,一个厂一个厂去谈工价。由于对市场把握准确,不仅使科教出版社印制成本在行业中居于最低水准,而且与印刷厂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加强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张英光一直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为进一步加强科普图书的出版力量,科教社先后引进了多名人才。他不仅在生活上给予关心,而且在工作上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确保他们能全身心地发挥聪明才智。近几年,社里引进的人才和培养的青年编辑已成为图书获奖的主力军、教材开发的生力军。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得益于张英光对构筑科教社人才高地、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方法和激励机制的重视。
文明创建活动的创新者
张英光致力于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走出了文明创建活动新路径。他提出以教材开发和科普图书出版两项中心工作为载体,以“科教兴市时不我待,科普育人责无旁贷”为口号的科教社文明创建新思路,集中精力抓建设。同时充分利用科教出版社的社会资源和编辑资源,与科教出版社周围的康健街道、漕河泾街道、消防支队、海军舰队开展共建文明活动,在行业和社区内开展帮困扶贫活动,为普及和提高市民科学素养开设各类讲座,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捐资建立希望小学,为部队官兵提供精神食粮。
身边的人评价张英光宽厚正直、锐意进取、淡泊名利。身为社领导,他在工作中埋头苦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只讲奉献,为全社职工树立了廉洁奉公、奋发创业的榜样,为科教社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