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访者:王建平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
□采访者:章 琳 本报记者
《出版商务周报》:许多作家都说,4月是忙碌的一个月,这个月中,有大大小小许多关于儿童文学作家的论坛,主题也大相径庭,川少社举办这次论坛的初衷是什么?
王建平: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是儿童本位和艺术品位的完美结合,不仅贴近小读者的生活和心灵,反映他们的精神取舍,而且蕴涵道德、智慧和美的力量,为小读者提供文学的滋养,带给他们深度的阅读体验和情感关怀。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进一步繁荣和健康发展是我们的美好愿望,也是我们川少社举办这次论坛的目的和意义。
《出版商务周报》:论坛的主题——市场化进程中儿童文学的价值追求,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且也是当今儿童文学界大家共同关注和探讨的话题,您对这个问题是怎样看的?
王建平:近年来,我国儿童文学发展迅速,作品数量多,其中不乏充满文学精神和艺术美感的厚重作品和深受小读者喜爱的畅销作品;作家的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各具特色,呈现出多元共存的态势;读者的年龄分层日益明确,少年文学、童年文学和幼年文学的定位更加清晰;一批具有才情和天赋,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文学新人正在崛起;儿童文学的市场占有率直线攀升,在儿童图书的九个门类中已占到40%左右。广大小读者阅读儿童文学的需求和期待催生了儿童文学的百花盛开。
当然,在当今儿童文学呈现繁荣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并存的一些问题以及值得大家共同探讨和思考的现象。例如,虽然儿童文学作品数量很多,但具有美学品质和艺术感染力的精品力作比较少。一段时期的文学成就最终取决于精品的数量和精品达到的艺术高度;儿童文学题材同质化,内容单调重复,跟风模仿,缺乏创新和艺术个性;娱乐化、通俗化的写作带来快餐式的浅阅读;文学样式单一,校园小说主导文坛,其他题材明显冷落;儿童文学的艺术追求和市场价值的博弈等等。近几年针对这些问题和现象儿童文学评论界已提出质疑,甚至批评,持不同创作观点的作家也通过多种方式阐释了各自的文学理想和审美追求。对此,我们始终密切地关注,并进行应有的思考和出版选择。
《出版商务周报》:那么从川少社的角度来讲,对于作家和图书是怎样选择的?
王建平:近年来,我们主要在原创儿童文学领域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如《家里有我》、《白马可心》、《鬼马男生》、《鬼马女生》、《QQ宝贝》、等。作品展示了孩子们渴望和追求理想世界,丰富和张扬了他们奇特的想象力,孩子们在作品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作品中的人和事在他们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近几年,随着原创儿童文学读物在图书市场上不断升温,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川少社更加注重“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开展市场调查,认真研究读者阅读需求,紧紧围绕孩子们的生活实际,遵循儿童文学的创作规律,按照高起点、高品位的标准,优化选题,着力培育原创儿童文学的品牌图书,推出了一大批深受读者喜爱的儿童文学读物。如赵静的“顶嘴小孩和唠叨大人”、“老妈真烦”系列,王钢的“好看”系列,陈磊的“超级搞怪汪小小”系列,汪露露的“黄想想的狂想生活”系列,周桥的“幻”系列,陆杨的“奇迹之旅”系列,骆平的《老祖母的厨房》等精品力作,为儿童文学百花园注入了更加艳丽的色彩。
《出版商务周报》:对于这些作家,贵社是怎么样进行阅读推广的?
王建平:运用立体的媒体宣传方式,即校园推广巡讲、结合书店卖场、重点陈列和媒体宣传造势多种方式相结合。我们在推广王钢的“好看”系列时,就是跟各地的经销商进行沟通,到各地做活动的时候,利用经销商当地的媒体资源进行前、中、后期的宣传造势,并且根据地方特点,进行特色营销。
比如我们在河南省做活动的时候,就利用了当地的“校讯通”网站,这是一家教育学习推广机构,和当地的学校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的校园公益性讲座到哪里,网站就会给当地的学校发信息预告,进行前期的预热,这样直面终端,还是非常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