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列入“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候选人的钟叔河,是一个命运坎坷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优秀出版家。1957年,他因言获罪被打为“右派”,上世纪整个70年代又经受了长达9年的牢狱之灾。论及新中国60年的出版史、图书史,钟叔河策划的“走向世界丛书”从出版文化的角度看,是有其典范意义的。
一、“走向世界丛书”刊行及社会影响
1979年,平反昭雪不久的钟叔河一到湖南人民出版社任职,就提议编辑出版“走向世界丛书”。他的设想是推出一套(100种)专收1840年至1911年间中国人访问西方国家(也包括日本)的记载的丛书。“丛书所收虽不全是先进人物的作品,却毫无例外都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实录,都有文化的意义和历史的价值”。[1]其实,编辑这套丛书的想法早已有之,钟叔河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广泛搜集前人的出国记述,包括近代中国留学、出使、考察及旅游欧美、日本的记载,一共搜集此类书籍300多种,包括不少难得一见甚至是孤本的手稿和抄本等。这些书“并不是一般的国外游记,更不是从‘天朝上国’前往‘四夷蛮荒’猎艳搜奇的新山海经或天方夜谭,而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实录”[2]。
“走向世界丛书”的第一本,是1980年8月印行的;1986年2月印成已出36种的最后一本。湖南人民出版社原计划出版60种,实际出版了20种,出版时间在1980年至1983年。之后钟叔河调至岳麓书社,又新增16种,加上原湘人版的20种,整合为10巨册(总计36种)于1985年、1986年由岳麓书社推出精装合订本。这样一套定位为“小众”读者的丛书问世不久就在名流、学者中产生了很好的反响。许多前辈专家写信给钟叔河,热情洋溢地赞扬这套书。1986年,李一氓在为钟叔河《从东方到西方——走向世界丛书叙论集》撰写的“序”中,称“走向世界丛书”“是近年出版界一巨大业绩”;是“我近年来所见到的整理古文献中最富有思想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的一套丛书。在这方面,推而广之,可称为整理古籍的模范”。[3]钱钟书不仅认真地审阅了部分书稿,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而且破例主动为钟叔河作序。杨绛在给钟叔河的信中提到:“他(钱钟书)生平主动愿为作序者,唯先生一人耳。”国内一些权威报刊刊发了多篇评论,称誉这是“一套学习近代史的好丛书”。1986年,刚刚推出的中国图书奖授予了该丛书当年出版的一本。20多年后,该丛书修订重印,还不断被海内外学人提及,并被学术文化界和新闻出版界公认为20世纪80年代最具影响的大型丛书之一。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