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韬奋出版奖,对吴培华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荣誉。“能够获奖,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在感受到压力的同时,也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动力。”吴培华10月31日在京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采访时谈及获奖感慨颇深。被问及获奖理由,吴培华猜测可能与他一直致力于“搞编辑理论,搞编辑教育,搞编辑实务”有很大关系。
论文紧跟出版前沿 1995年,吴培华进入苏州大学出版社。因为坚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直到1998年,吴培华没有写过一篇和出版相关的文章。在苏州大学出版社辛勤工作3年后,吴培华才开始在各大行业报纸、期刊发表文章。他的文章每每都能落笔于出版发展的前沿,点击时代脉搏,得到了出版界同仁的认可。 从1998年到2008年的这10年间,吴培华在出版业的核心期刊《中国出版》发表作品13篇,在包括《中国新闻出版报》在内的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30多篇。 他的每一篇文章都能够紧跟出版发行的前沿,其论文分别被收入《中国出版年鉴》、《世界华文出版年度观察》、《我怎样当社长总编论文集》等。 现在吴培华已在新浪开通个人博客,并时常更新,记录下他对出版的所思所感,成为出版界的思考者、观察者、探索者。
培养模式同行叫绝 在编辑教育活动中,吴培华将对研究生的教育实践总结、创造出独特的模式,即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初校100万字、三校100万字、责编一本书、上一次订货会、下一次印刷厂,已经在业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对研究生独特的培养模式受到业界的肯定,美国佩思大学出版系主任、出版社社长谢尔曼·拉斯金来访时对吴培华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吴培华的培养模式,谢尔曼·拉斯金特别赞同,觉得在对编辑人才的培养上达成了共识,因为这也是他们一直以来所遵循的思路和方法。 吴培华也多次在全国性的讲习班发表演讲,给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河南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作过多次演讲,深受欢迎。 他的理论研究得到了教育部的重视,他带的研究生受到业界普遍欢迎,分布在出版社、报社、高校出版专业教育岗位,他们中有的已经担任报社副总编辑、出版社的科室负责人。
策划作品成为国礼 正是这么多年对出版的观察和思考练就了吴培华在图书编辑方面的敏锐性,由他策划编辑的图书多次获得国内多项出版大奖。他严把审读关,每年的审读工作量均达到400万字以上。 由吴培华任总策划并任责任编辑的《中国丝绸通史》被列入国家“十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出版后作为中国精品图书被胡锦涛主席带往美国作为赠送给耶鲁大学图书馆的国礼。该书还入选了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工程,并获得“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在回忆起《中国丝绸通史》一书被作为国礼送出的那段经历时,吴培华至今仍然很激动。当吴培华在电视上看到这本书被胡锦涛主席亲手赠送给耶鲁大学图书馆时,一时间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在我的出版生涯中,能够得到如此的厚爱,我觉得自己做出版真是选对了路。”吴培华说。 吴培华主持策划出版的“现代出版学丛书”(3辑25种),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广泛获得好评,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编辑出版专业和出版业编辑培训的首选教材。邵益文、吴道宏、郝振省、喻建章、蔡学俭、王建辉、王振铎等国内许多著名出版家曾纷纷写信或者撰文对他为中国出版业作贡献的勇气和魄力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担任总策划、主要编写者并任责任编辑的《中华民族的脊梁——记战斗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人们》获得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特别奖。 作为总编辑,吴培华主持制定了苏州大学出版社内一系列保障图书质量的规章制度,不仅建立健全了“三审一读”制,而且还成立了质量终检小组,实行“终检一票否决制”。 他采用各种方法在全社形成一种“质量是出版社发展的生命”的意识,既定期检查或抽查编辑的审稿意见和审稿记录,又定期组织有经验的编辑和校对给编辑作专题讲座,有力地保证了图书质量的提高。15年来,苏大出版社的编校质量检查合格率在同类出版社中名列前茅。
吴培华 1952年生。1977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助教、讲师、系党总支委员、副教授;1995年调任苏州大学出版社副社长,2003年任总编辑;1999年被聘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编辑出版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并开始招收研究生;2002年被省人事厅和出版局聘为江苏省出版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2006年当选中国编辑学会理事、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理事;2007年3月在江苏省第二届编辑学会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副会长;2008年入选“中国出版领军人才”。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11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