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 科学社探路按需出版,个性化服务不再只是空口号
写在前面:如果说,AlphaGo、机器僧“贤二”等人工智能产物与内容生产制造关系不大的话,那么微软小冰的作诗、讲故事等功能,足以让我们感受到,AI技术飞速发展所折射出的,其实是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变革过程中,社会生产逐渐向个性化、定制化发展的趋势。——这是日前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举办的2018年鸿雁POD联盟峰会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徐升国抛出的观点。他认为,无论是AI还是区块链,都是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一种按需服务;按需出版、社交出版、众筹出版等新模式,正在重构行业生态。 纵观整个出版业,利用数字技术优化改造传统图书出版加工模式已是大势所趋。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这种能满足个性印刷、减少浪费及印刷品一步到位等要求的生产方式就已诞生。多年来,这种生产方式不断为书业实现零库存、即时出书和个性印书等理想出版状态清除路障。除了印刷企业和第三方技术公司之外,许多出版机构也主动求变,试图在生产环节,通过新技术提高出版效能、创新出版经营模式。 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专门成立江苏凤凰新华印务有限公司,通过大数据存储处理技术、印前资源管理、打造POD按需印刷连线、建设CCPP大型智慧云印刷平台、布局海外业务等多种业务模式,探路按需印刷;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建设“时光流影”社交平台,以“一键出书”“时光书架”实现个性化社交出版;中国工信出版集团(通过“基于大数据的专业出版经营模式创新示范”项目实现“以销定产”)、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科传”)(通过内容资源集中管控和数码印刷优化经营管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通过POD形式全面进入数字化生产)等,都在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推动出版产业转型升级的路上做出了有益尝试。 在图书品种增长、频率印数和利润率下降的行业现状下,专业出版的“两面性”十分明显:一方面,特定的用户群使得专业类图书受数字化影响相对较小,依然保持了自己的刚需优势;但另一方面,供货慢、重印难、产品生命周期短等也都是横亘在专业出版前进道路上的几座“大山”。 作为“出版国家队”上市第一股,中国科传这块金字招牌也遭遇了出版转型中的经营管理瓶颈。但凭借深厚的学术出版根基和专业出版品牌的底气,该社积极转变经营管理策略,于2014年2月专门成立数字内容管理制作部,致力于短版(新书、重印书)、超短版、零件单的数字印刷业务。2017年,中国科传数字印刷的年度生产码洋较2014年增长13.8倍;年度承接业务量增长近10倍。目前数字印刷业务在全社的整体生产中占比三成。 在中国科传数字内容管理制作部主任安骏看来,出版企业按需印刷不单是生产方式的改变,更多是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是企业创新的系统工程。他认为,目前科学社实现的是基于完整版图书的按需生产,而基于定制化内容的按需生产仍在探索中。 转变经营策略应对发展瓶颈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