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在全球范围内,“以销定产”都将是出版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整体而言,由于出版社的出版方向和细分市场不同,以及技术应用水平差异等因素,不同出版社的按需生产建设程度不同。安骏特别强调,目前按需印刷面临的最大调整是服务模式的变化、标准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变革,而生产、耗材等产业链末端因素并不是关键所在。具体到出版社的生产流程中,在实现有效供给方面,选题是基础,生产和渠道是支撑。因此,中国科传在开拓POD业务时,首先从管理层面进行调整,成立新部门,把业务从传统生产中抽离,对出版POD新书的编辑部门,并给予特殊奖励金。 在图书出版环节,中国科传一直强化“质量效益优先”原则,从选题论证到图书生产都坚持严格质量控制机制,提高出版品质。同时,针对内部图书经营单元实行多指标考核,提出“注重利润和库存指标、取消生产码洋指标”,为推动经营单元不断提高出版质量专门制定了提升经营质量的策略。 “1+1+1”真正实现“按需印刷” 多年来,中国科传在作、译者资源和选题方面的优势,也成为其赖以生存的基础和调整生产方式的前提。该社针对品种多、印量小、销售期长的出版物,在数字印刷中,通过“1平台(文件收缴平台)+1库(印刷文件库)+1系统(POD智能生产系统)”生产模式,实现小批量的按需生产。目前,中国科传数字内容管理制作部分为数据内容组(负责所有内容的收集、检查、制作)、印制组、内容管理组,以及一条自建的生产线。这个团队的成长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2014年2月部门成立,2014年4月-2016年1月近两年时间,他们一直在进行内部打样、内部文件标准化、内部流程、内部运作机制等调整工作。从2015年6月启动自建POD生产线到2016年1月生产平台正式上线,也花费了半年时间。这条自建POD生产线主要用于满足中国科传“按订单的多品种小副本(简版)”超短版业务需求,以实现按订单生产的POD运营模式;同时,在业务量与产能不匹配时,兼顾短版(平装本)业务需要。随着生产线运营管理能力的逐步成熟,制作工艺逐步扩展到了精装本生产。 中国科传通过短版(新书、重印书)、超短版、零件单三种业务的有效结合,实现了真正意义的按需印刷。到2017年末,科学社数字印刷的总生产码洋为2.5亿元,生产册数322万册,简版POD可供品种1.88万种,生产团队近20人,有8个合作伙伴和1条自建生产线,拥有文件收缴平台、印刷文件库、POD智能生产系统。安骏表示,整体而言,科学社的按需出版探索有突破、有亮点,但体量上还无法支撑出版企业的转型发展,融合发展的关键是理念转换和产品创新。 定制化内容生产是终极目标 目前,曾经亟需解决的内容资源集中管控和数码印刷两大问题,已基本得到改善,内部流程再造、内容资源管理、数码印刷业务规模等都有较为明显的增长,尤其是数码印刷已经由最初的一种辅助生产策略变为重要的生产支撑力量。而关于未来发展,安骏认为,数字印刷≠按需印刷≠按需出版,目前最重要的是实现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的融合发展。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