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 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为宣传七堇年新书《无梦之境》推出了系列短视频,七堇年一人分饰记者和作者两角,完成了一场“别致”的新书采访。而在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文打开新世界”40周年社庆直播中,五大编辑室的编辑先后亮相,透露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赎罪》等作品的作者伊恩·麦克尤恩将于10月来上海的消息,并对各编辑室即将面世的新书进行剧透。这场持续1小时的直播吸引了5713人在线观看,获赞16.62万个,结合“店庆福利”和发放优惠券等形式,为京东自营店增加粉丝1万人。 直播、短视频的火爆,帮助出版机构拓展出新的品牌宣传、产品营销的形式渠道,不少出版机构也纷纷试水。但是,出版机构追赶潮流、探索创新的步伐似乎有些参差不齐。出版机构在视频相关领域发力并不是新鲜事儿,而如何借助直播、短视频走向“暴富”确实值得探讨的话题。 出版机构发力直播、短视频的盈利模式主要分为三种情况:一、与图书内容配套,提升附加值。二、侧重宣传营销,激发购买欲望。三、开发直播、短视频类产品,交付给用户或平台。其中,以提升附加值、侧重营销形式的直播、短视频探索,其盈利效果较难直接判定。虽然出版机构做直播、短视频,已经大有从“试水”进化到“抢滩”的趋势,但是,想要立即跟上潮流、轻松驾驭似乎并不容易。在此过程中,出版机构必须能够忍受一段“只投入难收效”的煎熬时期,需要明确定位、有针对性发力,也需搞清楚“为何追潮流?”“如何追潮流?”等问题。不过,随着直播技术的提升,“即看即买”模式实现,出版机构依靠直播、短视频走向“暴富”似乎也成为可能。 抓住读者兴趣点 直播创意化 除了译文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等也先后进行过社庆直播。社庆直播一时间成为出版社直播的新潮玩法,也显示出出版机构对直播的探索从单一的线下活动直播向策划主题的创意直播拓展的趋势。除了3月的社庆直播,人民文学出版社已先后打造了一连串的创意直播活动,如配合张悦然长篇小说《茧》的出版,策划的“开往童年的火车”;配合70后作家葛亮长篇小说《北鸢》的出版,策划的“曾在天津看落晖:随《北鸢》天津忆旧”;“探访人文社”“探秘哈利·波特:人文社原来长这样”,等等。每期在线观看人数1万以上。 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部主任宋强表示,目前,出版社进行直播、短视频策划的技术、硬件门槛越来越低,已经成为宣传营销的基本手段。人文社专门有一个团队负责直播和短视频。2015年第一次直播“读书沙龙”的时候,只是想让到不了现场的读者有机会参加活动。后来逐渐往创意策划上下功夫。宋强说,“主动策划有内容含量、互动性交流性更强的直播活动会更加吸引人。因为前者的静态的,后者是动态的,更符合新媒体的属性。无论是尝试直播的最主要目的还是直播取得成效的关键,都是抓住读者的兴趣点。” 译文出版社每次做直播同样需要完成主题策划、流程梳理、线上宣传设计及微博微信引流等环节。“我们希望通过编辑、译者、书评人等的推荐,使得读者能够理解新书本身内容上的亮点,为译文社的粉丝们做好服务,推广阅读。”上海译文出版社市场部主任丁丽洁与同事策划了“社庆直播”及其他不同形式的创意直播,在她看来,直播、短视频是营销手段,不能为了直播而直播。出版社需要做到的是和读者保持密切的互动,通过读者(用户)的积极参与和出版社共同创造价值,这是问题的关键。 瞄准刚需 升级课程直播 除了活动、创意直播,课程直播也是出版机构“玩转”直播的主要形式之一。如果说活动、创意直播是出版机构宣传营销的新利器,那么课程直播则是出版社产品形态扩展的新方向。尤其是对于拥有专业积累和教育资源的专业出版社和教育出版社来说,课程直播既是图书附加值提升的渠道,也是其向知识服务升级的发力点。不少出版社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不断挖掘内容生产,将直播作为垂直类内容的交互途径和变现模式。例如,清华大学出版社在“人人讲”直播平台创建的直播栏目“清华大讲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推出的医学培训品牌“袋鼠医学”等。 “袋鼠医学”借助课程直播的形式深耕执业医师考试等专业领域刚需市场,依托标准的课程体系和出版社本身的作者、专家资源,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标志性“升级”。中医药出版社市场部技术总监周键键是“袋鼠医学”的主要负责人,他表示,“‘袋鼠医学’的定位就是专业医学知识服务提供商,我们主要是连接医学类的知识生产和知识消费。”从去年11月正式上线,“袋鼠医学”的直播主要分为三种形式:一是用于宣传推广的课程预热直播;二是和业界、高校合作的资源分享直播,如将河南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的讲座进行线上直播;三是直接拿来交付、售卖的直播课程产品。“袋鼠医学”现在每个月稳定在十几万元的收入,周键键透露,通过进一步发力,他们的年营收目标是200万元。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