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 有声书成内容付费市场新主力?
近年来,有声阅读已成为数字出版领域迅猛增长的板块。速途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听书市场将保持更快的增长速度,市场规模将超过40亿元。有声书从几年前的无序发展,走到今天,已经真正驶入产业化轨道,以音频平台为代表的创新力量成为有声书产业规模化的重要推手。但与此同时,由于类似于“有声读物出版权”没有对应的法律概念,导致有声书侵权问题不断出现。有声阅读产业链涉及内容生产方、音频制作方以及网络经营平台等多个产业主体,因此,围绕有声书数字内容传播引发的版权问题也更为复杂。
有声书需破版权难题 标签显示为就职于TOP10律所的知乎答主“我是龙律师”在知乎上开了题为“谈一谈有声读物著作权问题”的帖子。他对有声读物著作权问题的主要总结有这样几点:1.对于不受保护的作品或超过保护期限的作品,有声书的制作者不再需要经过其他人的许可。2.对受保护的作品录制的有声书(除传播至网络外),如在合理使用范围内也不需要经权利人许可;3.对受保护的作品录制有声书,并向网络传播或用于非合理使用的情况下,应当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4.他人使用你的有声书作品,参考上面第2、3条。 在喜马拉雅FM平台上有声书已经成为最热门的收听品类之一。有声书用户数占平台用户数的17%左右,有声书流量占到平台总流量的50%。根据喜马拉雅后台数据显示,活跃有声书用户每天听书时长达3小时,高频用户1年听书15本以上。“喜马拉雅FM一直以来对版权的高度重视,并在版权方面持续投入。”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喜马拉雅已与阅文集团、爱奇艺文学、中国出版集团、中信出版集团、果麦文化传媒等中国大部分知名线上线下内容机构达成版权合作,拥有市场上70%畅销书的有声版权。此外,喜马拉雅还上线大量独家IP,包括《明朝那些事》《小猪佩奇》《芳华》《楚乔传》等,不断提高有声书领域的版权壁垒,巩固竞争优势。 
简书是一家主打创作的内容平台,其负责创作者版权开发的版权中心副总裁刘庆余告诉记者,简书也在进行内容的音频转化,预计5月底上线的新版APP将支持音频。“我们目前都是直接跟作者签约,所以不存在侵权问题,如果今后内容输出到其他音频平台就涉及授权问题。”刘庆余进一步解释说:“举个例子,简书与某出版社签订纸书出版合同,要明确注明是否授权部分或全部信息网络传播权,还是只授权纸书版权,以及是否授权该出版社转授权的权利。也就是说,如果平台只授权纸书出版,出版社就不能做纸书之外的电子书、音频、影视等一切权利,如果出版社外某公司想要获得该纸书内容的音频权益,则出版社不仅要获得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授权,也要获得转授权的权利。”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市场空间巨大,但国内有声出版行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产业规范。提供有声作品的网站及APP数量众多,导致有声内容良莠不齐。喜马拉雅方面表示,希望相关行业标准能尽快出台。“喜马拉雅FM与各家内容版权方展开深度合作,探索打造一个多方共赢的生态型产业链,并立足于用户需求、立足于内容,规范行为方能长久发展。”相关负责人表示。 UGC(用户贡献内容)一直是互联网盗版侵权的重灾区,有声书概莫能外。就像喜马拉雅负责人所说,“有声书是一种特殊的新生产品,版权认定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一些用户上传的作品,可能文字作品还未正式出版,而平台版权库里也没有,因此很难识别版权归属。”UGC和PGC作为内容产业是主要内容生产模式各有所长,UGC长于可以获得海量用户生产内容,PGC产量不占优势但质量更佳,不同平台在结合自身商业模式的发展过程中,也在走向不同的内容生产路径。刘庆余直言,简书不会支持音频的UGC上传,因为内容方面不可控,有较大的监管困难。在他看来,整个内容领域向着专业化发展,PGC将是大势所趋。“比如微信公众号最后真正做出规模的都是PGC模式,无论是‘十点读书’‘吴晓波频道’还是‘凯叔讲故事’都是如此。其实无论文字内容还是音频内容,最终大家评判的还是权威性和专业度。” 喜马拉雅FM相关负责人表示,免费模式是目前互联网平台的主流模式,可以看到近几年有声版权市场相对完善了很多。2016年6月,喜马拉雅FM上线音频节目《好好说话》,音频付费模式逐渐被用户开始接受,优质内容用户付费接受度逐渐提高。国外的付费音频节目大多采用(作者跟平台间)收入分成模式,喜马拉雅也在引进和采用这个模式。 目前,喜马拉雅内容生产由“UGC+PGC+独家版权”组成,同时平台也为主播提供一整套孵化系统。既保证了内容的专业性,也能够大量挖掘优质的草根内容生产者,以此实现内容的多样化、个性化。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