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对编辑的考评不能只盯住编辑这唯一人群,必须从全局掌控,通盘考虑编辑、发行、职能部门等,达到各个部门协调平衡,形成合力和凝聚力。避免出现相互推诿,相互钳制。考评也不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需要有政策依据,一把手力推,考核者要严格按照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奖罚分明,公开公正,保证考核评价的有效性,避免考核流于形式。
3.考评要重视沟通与反馈。
任何一套考评体系都不能放之四海而皆有用,没有哪个方案可以完美无瑕地匹配所有的出版社。对一个企业很有效的,搬移至另一个企业可能就不适用,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制定出适合自己企业的考评机制。对编辑的考核评价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校正和调整。有效的反馈不仅能帮助编辑认识自己工作的特长与不足,给其工作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促进编辑绩效的提高,还能不断完善考评方案,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这与第一条并非矛盾。稳定是在一定时间内不能忽左忽右,会导致编辑不知自己该向哪个方向努力。而反馈调整只是发现不足之处时进行相应的弥补。
4.考评要激励尽可能多的员工,不是一部分,更不是一小部分。
激励员工,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公平公正,但是公平公正只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感受,并不是达到最终目标的途径。不能追求绝对化的公平公正,合理和谐就好。合理和谐才能激励尽可能多的员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激发整个部门。大处,关系到企业和谐健康发展,小处,关系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的有序和发展。
总之,对编辑的考评要结合出版企业的总体目标,从企业与编辑个人的长远发展考虑,科学设置,充分调动编辑的积极主动性,促进编辑与企业的双发展。
(本文编辑:原业伟)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