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传统的编辑个人绩效考评中,指标的设置主要集中体现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编辑工作量三个方面,其中经济效益考核以利润为核心,以年度创利额为主要指标。从理论上讲,这种考评考虑相对周全,既考核经济效益又考量社会效益,还兼顾编辑工作的数量和质量。但从实际操作来看,这种考评往往倒向经济效益一边,利益驱动导致出版社战略管理失效,制约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指标是以利润为核心的,且与个人收入直接挂钩,成为编辑获得奖酬的主要依据,加之获奖图书品种和数量有限,且不可预测,因此,编辑往往容易受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动,在产品开发上采取多方向、广播种的做法,盯着有资助、风险小、短期就能产生效益的图书努力,不在乎“广种薄收”,大量策划品种。这种运营方式无法从全社战略发展的高度去理清出书思路,优化出书结构,形成本社图书特色,还可能造成编辑加工粗糙,图书质量不理想的现象,影响出版社声誉。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考评方式也会造成出版社战略管理的混乱,从而导致出版社品牌效应下降,严重降低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编辑工作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工作,而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任务是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求策划选题,根据选题寻找作者,组稿、审稿、校对并策划出版。各个环节相互联系、制约、促进,每一个环节又有许多工序,相互间同样具有制约性和独立性。编辑是连接读者和作者的纽带,其主观能动作用非常明显。编辑工作的质量决定出版物的质量,是实现图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础。编辑工作要适应市场,以多方面、多层次的优质出版物满足读者需求,但不能片面追逐市场,以市场为唯一导向,降低工作的要求和出版物的品味。编辑的工作者必须不断探索,有所创新。调动编辑策划开发新选题的积极性,及从事编校审读工作的激情尤为重要。
编辑考核需根据出版社的整体工作目标,参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考评办法,对编辑的工作能力、工作质量等进行系统、全面、客观的评价。科学的评价考核对调动编辑的积极性、创作性至关重要,可正确引导编辑的行为,提高创造力。
编辑考核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定性方面,主要是从编辑日常工作中的表现入手,对编辑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修养、职业技能、业务学习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进行考核,可设置读者维度、作者资源维度、学习成长维度等不同维度。定量方面,主要是对编辑工作质量和数量的考查,涉及面较广,包括书稿加工质量、图书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再版重印率、品牌效应等。对工作数量的考核,可从财务指标与编校数量指标两方面入手,根据编辑实际担任职务,是策划编辑还是案头编辑,是一般书编辑还是教辅编辑,明确任务等级、编辑审读加工等级,确定相应的量化标准。
编辑考评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编辑考评要切实可行且相对稳定,并严格执行。
编辑是出版社产品的策划者、项目的发起者,是出版社经营活动的源头。编辑对产品和项目的主观态度和付出精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和项目的品质及生命周期,而出版社对编辑的考评又直接影响着编辑的产品策划方向和规模。考评制度一旦确立,编辑会根据制度内容以及自身能力自行调整发展方向。考评切实可行,如同航海有灯塔指引,编辑才能有努力的目标,制度稳定,才可以建立长期目标。反之,编辑会产生迷失感,缺乏稳定感,长期如此会无所适从,消磨工作的积极性。
2.考评要全局考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