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个性化图书工作室频出,纸质出版业“变阵”再战数字时代
进入2016年,新经典文化公司的编辑们要面临的一个重大变动:各个事业部将面临“解散”。新年就下岗?当然不是,他们要迎来的是“古老”图书出版行业的一次创新。
你或许不了解新经典文化公司,但一定接触过《富爸爸、穷爸爸》《窗边的小豆豆》《小团圆》《1Q84》《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这些耳熟能详的畅销书,它们均出自于新经典文化。马尔克斯、川端康成、村上春树、黑柳彻子、东野圭吾、岩井俊二、多丽丝·莱辛等400多位作家是新经典文化的作者,新经典文化同时还拥有张爱玲、沈从文、三毛、路遥、霍达、余华、麦家等众多华语作家的中文简体版权。
拆分-重组-成立工作室,这是新经典文化今年的动作。首先尝试的是新经典文化的外国文学事业部,该事业部30多位编辑要在短时间内重新自由组合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独立品牌工作室。
工作室模式:自由度加大,压力也随之而来
黄宁群,新经典文化欧美经典文学主编。3月1日,她与另外5名同事一起成立的“此刻工作室”开始运作。“既有革新又有保留”,黄宁群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原外国文学事业部有4个编辑部,其中2个做欧美文学,另外2个做日韩文学,“现在是3个编辑部转成了工作室模式,人员变动不太大,去年的选题工作室也在接着做,只是今后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了。”
工作室模式的最主要特点,是自主性变得更大。黄宁群说:“将有更大的灵活度去做编辑们想做的书籍,从前产品线严格的区分将被淡化。比如我原来主要做欧美经典文学,现在工作室的选书范围会更广,增加了华语文学、大众社科两条线。” [1] [2] [3] 下一页
|